某宿舍樓供熱課程設計說明書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摘要:本次課程設計首先是選擇某地一建筑物,然后根據該地的氣象資料特征。計算該建筑物熱負荷,合理選擇確定該建筑物的供暖系統(tǒng)方案。以及散熱設備的選擇與計算。并根據該供暖方案對該系統(tǒng)進行水力計算以及系統(tǒng)的阻力平衡。繪制該建筑物的平面圖.供暖系統(tǒng)圖。</p><p>  考慮該地區(qū)氣象特征以及建筑物的特點。根據當地節(jié)能;環(huán)保要求。選擇最合理的熱水供暖系統(tǒng)。進行該系統(tǒng)的設計計算。</p>

2、<p>  關鍵詞:熱負荷;散熱設備;水力計算</p><p><b>  目 錄</b></p><p><b>  目 錄1</b></p><p><b>  第1章 概述1</b></p><p>  第2章 設計依據2</p>

3、<p>  第3章 供暖熱負荷計算7</p><p>  第4章 熱水供暖系統(tǒng)設計方案比較與確定12</p><p>  第5章 散熱器的選型及安裝形式14</p><p>  第7章 輔助設備的選擇21</p><p><b>  設計總結23</b></p><p>

4、<b>  參考文獻24</b></p><p><b>  第1章 概述</b></p><p><b>  1.1 設計目的</b></p><p>  本課程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供熱工程、流體輸配管網課程的理論和技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運算、制圖和使用資料的能力。通過設計,了解

5、室內采暖系統(tǒng)的設計內容、程序和基本原則,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培養(yǎng)利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逐步樹立正確的設計觀點。</p><p>  采暖課程設計是建筑環(huán)境與設備專業(y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在建筑環(huán)境與設備專業(yè)的教學計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p><p><b>  1.2 工程概述</b></p><p>

6、;  本工程為天津市雅苑小區(qū)3號樓2單元,共四層,建筑層高為3.3米,供水溫度為tg=95℃,回水溫度為th=70℃。室外供熱管網為地溝熱敷設,管道中心標高-1.5米,與A軸線平行,距A軸線5米</p><p><b>  1.3 設計任務</b></p><p>  本設計為整棟建筑冬季熱水供暖工程。設計主要內容為:</p><p> ?。ㄒ?/p>

7、)設計準備(收集和熟悉有關規(guī)范、標準并確定室內外設計參數)</p><p> ?。ǘ┎膳O計熱負荷及熱指標的計算</p><p> ?。ㄈ┥嵩O備選擇計算</p><p>  (四)布置管道和附屬設備選擇,繪制設計草圖</p><p><b>  (五)管道水力計算</b></p><p> 

8、?。┢矫娌贾脠D、系統(tǒng)原理圖等繪制</p><p> ?。ㄆ撸┰O備材料表、設計及施工說明的編制</p><p><b>  第2章 設計依據</b></p><p><b>  2.1 設計參數</b></p><p>  2.1.1 室內外設計參數</p><p>&l

9、t;b>  1、室外氣象參數</b></p><p>  查《空調工程》附錄表A-2:供暖室外計算(干球)溫度為tw= -9℃,極端最低溫度為tn.min= -13.1℃;冬季室外平均風速為3.1 m/s。</p><p><b>  2、室內設計溫度</b></p><p>  本設計所有房間都將供暖。樓梯間熱負荷對應散熱器

10、將布置在走廊。</p><p>  室內設計溫度由《實用供熱空調設計手冊》表4.1-1選取,將數值列入下表2.1。</p><p>  表2.1 不同房間供暖計算溫度 </p><p>  2.1.2 采暖設備要求和特殊要求</p><p>  供暖工程中應用最廣泛的散熱設備是對流散熱器,故本設計中選用散熱器供暖。散熱器的選

11、擇應符合以下要求:</p><p>  1、熱工性能 散熱器的傳熱系數K值越高,說明其散熱性能越好。提高散熱器的散熱量,增大散熱器傳熱系數,可以采用增大散熱器單位體積的散熱面積(在外壁上加肋片)、提高散熱器表面空氣流動速度和表面發(fā)射度(黑度)及其對房間的角系數等途徑。</p><p>  2、經濟性能 散熱器傳給房間的單位熱量所需金屬量越少,成本越低。散熱器的金屬熱強度q是評價散熱器經

12、濟性能的重要指標,對于同一材質散熱器,q越大經濟型越好,對各種不同材質的散熱器,其經濟性能評價標準宜采用散熱器單位散熱量的成本來衡量。</p><p>  3、安裝使用方便 散熱器應具有一定的機械強度和較高的承壓能力;散熱器的結構形式應便于組合成所需要的散熱面積,結構尺寸要小,少占房間面積和空間,散熱器的生產工藝應滿足大批量生產的要求。</p><p>  4、衛(wèi)生美觀 散熱器要外表光

13、滑,不積灰和易于清掃,易與建筑裝飾相協(xié)調。</p><p>  5、使用壽命長 散熱器應不易被腐蝕和破損,使用年限長。</p><p>  2.2 圍護結構傳熱阻的校核</p><p><b>  2.2.1土建資料</b></p><p>  墻體:平面建筑見平面圖,均為37墻,外墻外表面抹20mm厚的水泥砂漿,內墻

14、雙面抹20mm厚的石灰砂漿。</p><p>  門:外門:單層鋼門,厚3米,其余都為單層木門,門高2米,寬度具體見建筑平面圖。</p><p>  頂棚的傳熱系數為K=0.93W/M2*C,熱惰性性指標1.53</p><p>  窗:均為單層鋁合金,高度均為1.5米,寬度見平面圖,窗臺離地面高度為0,9米。</p><p>  建筑高度:

15、3.3米,共6層</p><p>  2.3 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p><p><b>  2.2.1土建資料</b></p><p>  墻體:平面建筑見平面圖,均為37墻,外墻外表面抹20mm厚的水泥砂漿,內墻雙面抹20mm厚的石灰砂漿。?。篕=1.57W/M2*C </p><p>  門:外門:單層鋼門,厚3米

16、,K=6.4W/M2*C 其余都為單層木門,門高2米,K=2.91W/M2*C 寬度具體見建筑平面圖。</p><p>  頂棚的傳熱系數為K=0.93W/M2*C,熱惰性性指標1.53</p><p>  窗:均為單層鋁合金,高度均為1.5米,K=6.4W/M2*C 寬度見平面圖,窗臺離地面高度為0,9米。</p><p>  建筑高度:3.3米,共6層</

17、p><p><b>  2.4 方案比較</b></p><p>  我國當前的供暖體制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供暖品質差、效率低,能源消耗大,用戶不能自行調節(jié)室溫,供暖單位和用戶都缺乏節(jié)能的積極性等特點。因此國家提出進行供暖體制改革,其核心內容是供暖市場化、商品化。計量供暖是供熱市場化、商品化的技術基礎。國家鼓勵發(fā)展供暖系統(tǒng)溫度調控和分戶熱量計量技術與裝置,只有按實際供暖

18、量計量收費,才能調動用暖和供暖雙方的節(jié)能積極性。計量供暖系統(tǒng)應首先能維持良好的運行狀況,還應能按用戶的需要調節(jié)室溫,并對所耗熱量進行可靠的計量,用戶外出時還可暫時關閉室內系統(tǒng)。計量供熱系統(tǒng)還便于供暖部門的維護和查表。</p><p>  第3章 供暖熱負荷計算</p><p>  對于本宿舍樓的熱負荷計算只考慮圍護結構傳熱耗熱量、冷風滲透耗熱量、外門冷風侵入耗熱量。</p>

19、<p>  3.1 負荷計算過程</p><p>  3.1.1 圍護結構的耗熱量</p><p>  房間的熱負荷Q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p><p>  Q = Q1 + Q2 + Q3</p><p>  式中:Q1——圍護結構耗熱量;</p><p>  Q2——冷風滲透耗熱量;</p>

20、<p>  Q3——冷風侵入耗熱量。</p><p>  1)、圍護結構的基本耗熱量</p><p>  建筑物圍護結構的基本耗熱量,按一維穩(wěn)態(tài)傳熱過程計算,按《供熱工程》公式2.3、2.4計算: </p><p>  K——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W/㎡·K;</p><p>  F——圍護結構的計算面積,㎡;<

21、;/p><p>  ——冬季室內空氣的計算溫度,℃; </p><p>  ——冬季室外空氣的計算溫度,℃;</p><p>  α——圍護結構的溫差修正系數;</p><p>  整個供暖建筑或房間的基本耗熱量等于它的圍護結構各部分基本耗熱量的總和: </p><p>  注:溫差修正系數α=

22、1</p><p>  2)、圍護結構附加(修正)耗熱量</p><p>  實際耗熱量會受到氣象條件以及建筑情況等各種因素影響而有所增減,需要對房間圍護結構基本耗熱量進行修正。這些修正耗熱量稱為圍護結構附加(修正)耗熱量。主要包括朝向修正、風力附加、高度附加耗熱量。</p><p><b>  朝向修正耗熱量</b></p>&

23、lt;p>  朝向修正率的取值由《供熱》知 </p><p><b>  天津市朝向修正率</b></p><p> ?。?)風力附加耗熱量</p><p>  該建筑處于天津市,冬季室外平均風速為3.1m/s。,按《暖通規(guī)范》,本設計不考慮風力附加。</p><p> ?。?)高度附加耗熱量</p>

24、<p>  《暖通規(guī)范》規(guī)定:民用建筑和工業(yè)輔助建筑物的高度附加率(樓梯間除外),當房間高度大于4m時才考慮高度附加。本工程首層、頂層層高為3.2m,其余樓層為3m,故本設計所有層耗熱量附加0%。</p><p>  本設計需要考慮朝向修正耗熱量。</p><p>  3.1.2 冷風滲透耗熱量</p><p>  在風壓和熱壓造成的室內外壓差作用下,室

25、外的冷空氣通過門,窗等縫隙滲入室內,被加熱后逸出。把這部分冷空氣從室外溫度加熱到室內溫度所消耗的熱量,稱為冷風滲透耗熱量。</p><p>  冷風滲透耗熱量可采用縫隙法進行計算,按下式計算。</p><p><b>  L按下式計算</b></p><p>  L—每米門窗縫隙滲入室內的空氣量,按當地冬季平均風速,m3/h·m<

26、;/p><p>  l—門窗縫隙的計算長度,m</p><p>  n—滲透空氣量的朝向修正系數,</p><p>  ρw—冬季供暖室外計算溫度下的空氣密度,Kg/ m3;</p><p>  Cp—冷空氣的定壓比熱,C=1KJ/Kg·℃;</p><p>  tn—冬季室內空氣的計算溫度,℃; </p&

27、gt;<p>  tw′—冬季室外空氣的計算溫度,℃。 </p><p>  查表可知:天津市的冷風朝向修正系數n:</p><p>  查《供熱工程》附表2.2可知:冬季室外平均風速Vpj=3.1m/s,單層鋼門的L=2.6m3/m·h,單層鋁合金川窗的L=1.89m3/m·h</p><p>  各房間冷風滲透耗熱量如下表:&

28、lt;/p><p>  2單元分三戶,分戶計算</p><p>  3.1.3 冷風侵入耗熱量</p><p>  在冬季受風壓和熱壓的作用下,冷空氣由開啟的外門侵入室內。把這部分冷空氣加熱到室內溫度所消耗的熱量稱為冷風侵入耗熱量。</p><p>  外門的冷風侵入耗熱量(陽臺門不考慮外門附加)由《供熱工程》知。</p><

29、p>  冷風侵入耗熱量=0.65×外門基本耗熱量 </p><p>  大廳門為常開門,冷風侵入耗熱量=500%×外門基本耗熱量 </p><p>  3.2 熱負荷的計算(分戶計算)</p><p>  以101戶為例進行房間熱負荷的計算。</p><p>  冬季室內計算溫

30、度tn=18℃;天津市供暖室外計算溫度tw= -9℃。</p><p>  3.2.1圍護結構參數</p><p>  北外墻 傳熱系數K=1.57 W/(m·K),溫差修正系數=1.0,朝向修正=5%。</p><p>  南外墻 傳熱系數K=1.57 W/(m·K),溫差修正系數=1.0,朝向修正=-20%。</p><p

31、>  北外窗 傳熱系數K=6.4W/(m·K),溫差修正系數=1.0,朝向修正=5%</p><p>  4、南外窗 傳熱系數K=6.4W/(m·K),溫差修正系數=1.0,朝向修正=-20%。</p><p>  5、東外門 傳熱系數K=6.4W/(m·K),溫差修正系數=1.0,朝向修正=-5%。</p><p>  6、地面

32、 傳熱系數K=0.346W/(m·K),溫差修正系數=1.0。</p><p>  7、頂棚 傳熱系數K=0.93W/(m·K), 溫差修正系數=1.0。</p><p>  3.2.2 圍護結構耗熱量</p><p>  1、北外墻的傳熱耗熱量</p><p>  2、南外墻的傳熱耗熱量</p>&

33、lt;p>  3、北外窗傳熱耗熱量</p><p>  4、南外窗傳熱耗熱量</p><p>  5、東外門傳熱耗熱量</p><p><b>  6、地面?zhèn)鳠岷臒崃?lt;/b></p><p><b>  7、頂棚傳熱耗熱量</b></p><p>  宿舍101圍護結構

34、的傳熱耗熱量 </p><p>  3.2.3 冷風侵入耗熱量</p><p>  考慮外門附加,故=192W</p><p>  3.2.4 101戶供暖系統(tǒng)設計熱負荷</p><p>  將圍護結構耗熱量、冷風滲透耗熱量、冷風侵入耗熱量三項相加即為101戶的總耗熱量。 </p><p>  =+

35、+=7814.05W</p><p>  3.3 房間供暖熱負荷計算詳表</p><p>  經過同樣的計算方式,計算得到102戶Q2=5840.34W 103戶Q3=6580.7W</p><p>  2--5層出去無地面與頂層負荷外其余數據同一層201=4845.58W 202戶=3551.75W</p><p>  203戶=

36、4127.6W </p><p>  6層要加上頂層負荷 601=7281.25W 602=5435.0W 603=6120.7W</p><p>  第4章 熱水供暖系統(tǒng)設計方案比較與確定</p><p>  熱水采暖系統(tǒng)形式的選擇,應根據建筑物的具體條件,考慮功能可靠、經濟,便于管理、維修等因素,采用滿足技術經濟要求的最佳設計方案。</p>

37、<p><b>  4.1 循環(huán)動力</b></p><p>  設計資料中給出動力與能源資料為鍋爐熱水提供熱媒(熱水參數tg=95℃,th=70℃)。</p><p>  4.2 供、回水方式</p><p>  供、回水方式可分為單管式和雙管式。</p><p>  單管熱水供暖系統(tǒng):構造簡單,節(jié)省管材

38、,造價低,存在垂直失調現(xiàn)象。</p><p>  雙管熱水供暖系統(tǒng):供回水支管均可裝調節(jié)閥,系統(tǒng)調節(jié)管理較為方便。</p><p>  本設計建筑為六層,故采用雙管熱水供暖系統(tǒng),上供下回式。</p><p>  4.3 管道敷設方式</p><p>  管道敷設方式可分為垂直式和水平式系統(tǒng)。</p><p>  水平式

39、熱水供暖系統(tǒng):管路簡單,節(jié)省管材,無穿過各層樓板的立管,施工方便,造價低,可按層調節(jié)供熱量,當設置較多立管有困難的多層建筑式高層建筑時,可采用單管水平串聯(lián)系統(tǒng)。但該系統(tǒng)的排氣方式較為復雜,水平串聯(lián)的散熱器不宜過多,過多時除后面的水溫過低而使散熱器片數過多外,管道的膨脹問題處理不好易漏水。</p><p>  垂直式熱水供暖系統(tǒng):管路簡單,節(jié)省管材,施工管理方便,造價低,但易造成垂直失調,但因無需考慮分區(qū)問題,目前

40、被廣泛采用。</p><p>  根據上述比較與分析,結合分戶采暖,需考慮用戶問題,確定本設計采用水平式系統(tǒng)。</p><p>  4.4 管道連接及熱媒流經路程</p><p>  供、回水管布置方式可分為同程式和異程式系統(tǒng)。</p><p>  異程式系統(tǒng)布置簡單、節(jié)省管材,但各立管的壓力損失難以平衡,會出現(xiàn)水力失調現(xiàn)象。</p&g

41、t;<p>  同程式系統(tǒng)壓力損失易平衡,但耗管材。可消除或減輕水力失調現(xiàn)象,故有條件時宜采用同程式系統(tǒng)。</p><p>  經綜合比較本設計采用同程式系統(tǒng)。</p><p>  4.5 工程方案確定</p><p>  綜合上述分析,本工程熱水供暖系統(tǒng)采用機械循環(huán)雙管上供下回、水平式、同程式系統(tǒng)。</p><p>  第5章

42、 散熱器的選型及安裝形式</p><p>  5.1 散熱器的選擇 </p><p>  設計選用散熱器時,需考慮對散熱器在熱工、經濟、衛(wèi)生美觀及使用壽命等方面的要求,還應符合下列原則性的規(guī)定:</p><p>  1)散熱器的工作壓力應滿足系統(tǒng)的工作壓力,并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p><p>  2)民用建筑宜采用外形美觀,易

43、于清掃的散熱器。</p><p>  3)放散粉塵或防塵要求較高的工業(yè)建筑,應采用易于清掃的散熱器。</p><p>  4)具有腐蝕性其他的工業(yè)建筑或相對濕度較大的房間,應采用耐腐蝕的散熱器。</p><p>  5)采用鋼制散熱器時,應采用不是系統(tǒng),并滿足產品對水質的要求,在非采暖季節(jié)應沖水保養(yǎng),蒸汽采暖系統(tǒng)不應采用鋼制柱型,板型和扁管等散熱器。</p&g

44、t;<p>  6)采用鋁制散熱器時,應選用內防腐型鋁制散熱器,并滿足水質對產品的要求。</p><p>  7)安裝熱量表和恒溫閥的熱水采暖系統(tǒng),不宜采用水流通道內含有粘砂的散熱器</p><p>  經過綜合考慮,本設計選用鑄鐵四柱760型,高度通常為760mm。它結構簡單,耐腐蝕,使用壽命長,造價低,傳熱系數高;金屬熱強度大,易消除積灰,外形也比較美觀;每片散熱器的面積

45、少,易組成所需散熱面積。具體性能及參數如下表:</p><p>  表5.1 散熱器規(guī)格及傳熱系數</p><p>  注:1、散熱器表面噴銀粉漆,明裝,同側連接上進下出。</p><p>  2、此表為密閉試驗臺測試數據,在實際情況下,散熱器的K值和Q值,比表中數值增大10%左右。</p><p>  其中K=2.503, 本系統(tǒng)采用采用雙

46、管式故并聯(lián)聯(lián)組散熱器的系統(tǒng),進入每戶的水溫都是相同的,所以Tpj=(95+70)/2=82.5 Tn=18 =64.5</p><p>  K=2.503=8.49w/m2*</p><p>  5.2 散熱器的布置及規(guī)定</p><p>  散熱器的布置與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p><p>  1、散熱器宜安裝在外墻窗臺下,沿散熱器上

47、升的對流熱氣流能阻止和改善從玻璃窗下降的冷氣流和玻璃冷輻射的影響,使流經室內的空氣比較暖和舒適;</p><p>  2、為防止散熱器凍裂,兩道外門之間,不應設置散熱器。有凍結危險的樓梯間或其它有凍結危險的場所,應由單獨的立、支管供暖,且散熱器錢不得設置調節(jié)閥;</p><p>  3、散熱器一般明裝或裝在深度不超過130mm的墻槽內,布置簡單,本設計采用明裝;</p>&l

48、t;p>  4、在垂直單管或雙管熱水供暖系統(tǒng)中,同一房間的兩組散熱器可以串聯(lián)連接;貯藏室、廁所和廚房等輔助用室及走廊的散熱器,宜可同鄰室串聯(lián)連接;</p><p>  5、鑄鐵散熱器的組裝片數,不宜超過下列數值:</p><p>  細柱型(四柱):25片;</p><p>  散熱器組對后,以及整組出廠的散熱器在安裝之前應做水壓試驗。</p>

49、<p>  5.3 散熱器的計算</p><p>  5.3.1散熱器散熱面積計算</p><p>  散熱器散熱面積按《供熱工程》中公式3.1計算</p><p>  其中先假定為1.0,為1.0,3為1.0。</p><p>  5.3.2散熱器片數計算</p><p>  四柱760型散熱器每片散熱面積

50、為0.235 m2,按《供熱工程》中公式3.4計算片數n為:</p><p>  1、101為例進行計算</p><p><b>  ,,,,</b></p><p>  則,㎡

51、

52、 </p><p>  查《供熱工程》附錄表3.1,當散熱器片數為>20片時,=1.1&l

53、t;/p><p>  因此,實際散熱面積F=14.26*1.1=15.686,實際采用片數n=66.7片</p><p>  因此,實際所需的散熱器片數也為66.7片,取整為68片。</p><p>  取整數,應采用四柱760型散熱器14片,共5組。</p><p>  同理計算102 應采用四柱760型散熱器8片,共5組。</p>

54、;<p>  103 應采用四柱760型散熱器14片,共5組。</p><p><b>  2--6層同一層</b></p><p>  第6章 熱水供暖系統(tǒng)水力計算</p><p>  本設計熱水供暖系統(tǒng)采用室外熱網供熱的機械循環(huán)單管上供下回、垂直式、異程式系統(tǒng)。</p><p>  本工程設計的供暖平

55、面圖和系統(tǒng)圖見圖紙。</p><p><b>  6.1管道布置</b></p><p>  管道布置應注意下列幾點:</p><p> ?。?)主管盡量布置在樓梯間管道井中。</p><p> ?。?)主管和散熱器盡可能為雙側連接。</p><p> ?。?)注意分支環(huán)路熱負荷分配均衡。<

56、/p><p>  (4)樓梯間—般單設主管,注意防凍。</p><p> ?。?)注意供回水干管的位置,坡度與建筑上是否有沖突。</p><p> ?。?)要考慮各類附件(閥門、伸縮器、泄水、支架等)的安裝,管道保溫等問題。</p><p>  為了排除系統(tǒng)的空氣,供水干管應按水流方向設上升坡度(本設計供水干管坡度為0.3%),使氣泡沿水流方向匯

57、集到系統(tǒng)的最高點,通過設置在最高點的排氣裝置,將空氣排出系統(tǒng)外。</p><p>  6.2確定系統(tǒng)原理圖</p><p>  根據以上分析,可畫出系統(tǒng)圖,具體見圖紙。圖中散熱器內的數字表示其熱負荷(W),散熱器上的數字表示其片數。管段編號后橫線上面的數字表示管段熱負荷(W),下面的數字表示管段長度(m)。</p><p>  6.3水力計算基本思路</p&g

58、t;<p>  本設計采用同程式系統(tǒng),其計算步驟如下:</p><p>  1、計算通過最遠立管的環(huán)路,確定各管段的管徑及阻力損失,并驗證熱力入口處的富裕壓力。</p><p>  2、計算通過最近立管的環(huán)路,確定各管的管徑。</p><p><b>  3、確定其他管徑。</b></p><p><

59、b>  6.4系統(tǒng)水力計算</b></p><p>  本設計供回水溫度為95/70℃。對室內熱水供暖系統(tǒng)管路,管壁的當量絕對粗糙度K值取0.2mm,從《暖通設計規(guī)范》中查得:當K=0.2mm時(水溫大約為60℃),過渡區(qū)的臨界速度為=0.026m/s,=1.066m/s。在設計熱水供暖系統(tǒng)時,管段中的流速通常都在和之間。因此,熱水在室內供暖系統(tǒng)管路內的流動狀態(tài),幾乎都是處在過渡區(qū)內。</

60、p><p>  6.4.1 選擇最不利環(huán)路</p><p>  供水最不利環(huán)路是通過立管XNI的環(huán)路。這個環(huán)路經過管段G1,N1,N2,N3,N4,N5,N6,N7,XNI,N15,N8,N9,N10,N11,N12,N13,N14,G2。</p><p>  6.4.2 最不利環(huán)路的作用壓力</p><p>  最不利環(huán)路的作用壓力10000P

61、a提供。</p><p>  6.4.3 確定最不利環(huán)路各管段的管徑</p><p> ?。?)求單位長度平均比摩爾阻</p><p>  根據《供熱工程》中公式4.23計算</p><p>  式中 ——最不利循環(huán)環(huán)路的總長度,本工程為149.3m;</p><p>  α——沿程壓力損失約占總壓力損失的估計百分數;

62、查《供熱工程》中附錄表48,可得α=50%。</p><p>  (2)根據各管段的熱負荷,求出各管段的流量,根據《供熱工程》中公式進行計算:</p><p><b>  Kg/h</b></p><p> ?。?)根據G,Rpj,查《供熱工程》中附錄表4.1,選擇最接近Rpj的管徑。將查出的d、R、和v值列入水力計算表中。</p>

63、<p>  6.4.4確定局部阻力損失</p><p>  (1)確定局部阻力系數ξ</p><p>  根據系統(tǒng)圖中管路的實際情況,列出各管段阻力名稱,查《供熱工程》中附錄表4.2,將其阻力系數記于水力計算表中,最后將各管段的總局部阻力系數列入水力計算表中。</p><p> ?。?)利用《供熱工程》中附表4.3,根據管段流速v,可查出動壓頭ΔPd,

64、又根據ΔPj=ΔPd·∑ξ,將求出的ΔPj值,列入水力計算水力計算表中。</p><p>  6.4.5求各管段的壓力損失</p><p>  管段的壓力損失分為沿程損失和局部損失,因此,熱水供暖系統(tǒng)中計算管段的壓力損失,可用下式表示: </p><p>  在管段的水力計算中,通常把管路中水流量和管徑都沒有改變的一段管子稱為一個計算管段。任何一個熱水供暖

65、系統(tǒng)的管路都是由許多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的計算管路組成的。</p><p>  6.4.6 求環(huán)路總壓力損失</p><p>  即將該環(huán)路各管段的壓力損失全部累加。</p><p>  6.4.7 計算富裕壓力</p><p>  考慮由于施工的具體情況,可能增加一些在設計計算中未計入的壓力損失。因此,要求考慮系統(tǒng)應有10%以上的富裕度。</p

66、><p>  Δ%=% </p><p>  式中: Δ% ——系統(tǒng)作用壓力的富裕率;</p><p> ?。Е——總的作用壓力,Pa;</p><p>  ——通過最遠環(huán)路的壓力損失,Pa。</p><p><b>  代入數據可得:</b></p>&l

67、t;p>  Δ%=(15000-7154.049)/15000=52%>10% </p><p><b>  滿足要求。</b></p><p>  6.4.7水力計算的示例</p><p>  本設計以最不利環(huán)路為例進行水力計算:</p><p>  在系統(tǒng)圖上對個管段進行編號,并注明各管段的熱負荷和管長。

68、</p><p>  根據各管段的熱負荷計算各管段的流量,以管段G1為例進行計算:</p><p>  =0.86×65759.903/(95-70)</p><p>  =2261.14Kg/h</p><p>  查《供熱工程》附錄4-5取公稱直徑DN40用補差法計算可求出v=0.49m/s。R=90.44m/s。</p&

69、gt;<p>  確定長度壓力損失:?!鱌y=Rl=90.44×16.5=1492.26Pa</p><p>  確定局部阻力損失Z:根據圖中各管段的實際情況列出各管段的局部阻力系數計算表,查《供熱工程》附錄4-2得到局部阻力系數列于該表中。管段G1的局部阻力系數為=1,據流速查《供熱工程》附錄4-3查出動壓頭=118.04Pa;則:</p><p>  △Pj=1

70、×118.04=118.04Pa</p><p>  則管段G1的壓力損失為:△Py+△Pj=1610.30Pa </p><p>  6.4.8 其余水力計算見附表</p><p>  第7章 輔助設備的選擇</p><p><b>  7.1 水泵選型</b></p><p

71、><b>  水泵流量的確定</b></p><p>  G=1.1Q/(△t.ρs)=1.1×65759.903×0.86/(25*977.81)=2.313m³/h</p><p>  熱水泵流量選擇2.31 m³/h。</p><p><b>  水泵揚程的確定</b>&

72、lt;/p><p><b>  揚程按下式計算:</b></p><p>  H=(1.1-1.2)(Hr+Hwg+Hwh+Hy)</p><p>  Hr熱源內部阻力損失,一般取10-15 mH2O,Hy最遠用戶內部壓力損失,一般取5 mH2O,Hw網路主干線壓力損失,Hwh回水壓力損失.</p><p>  Hw+Hwh

73、=7154.049Pa=0.7316mH2o</p><p><b>  則,水泵揚程為</b></p><p>  H=1.1*(15+5+7.316)=30.05mH2o</p><p>  選擇“上海雄茂”立式管道泵型號為ISG20-160,此型號泵性能參數如下:</p><p>  水泵選擇一用一備的方式安裝。&

74、lt;/p><p>  7.2 膨脹水箱選型</p><p>  當供回水溫度為95℃、70℃時,膨脹水箱的有效容積(即相當于檢查管到溢流管之間的高度容積)按下式計算: L </p><p>  式中:――系統(tǒng)內的水容量,L。</p><p

75、>  全樓總采暖負荷乘以1.1系數后約為72.336Kw,根據每種設備單位供熱量的水容量來確定系統(tǒng)中總的水容量。計算得系統(tǒng)內水容量為1381.62L。則膨脹水箱有效容積為46.98L,約0.05m3 。選擇公稱容積為0.3 m3 的標準規(guī)格膨脹水箱即能滿足要求。性能參數為:有效容積為0.35m3,內徑為900mm,高度為700mm。膨脹水箱構造見國標圖。</p><p>  供給每1kw熱量所需設備水容量

76、(L)</p><p><b>  7.2 集氣罐選型</b></p><p>  必須保證系統(tǒng)各部位都能通水。這就要求系統(tǒng)要有良好的排氣,不使氣泡阻斷水流。一般情況下,系統(tǒng)的最高點、上凸部位都要設排氣,多采用集氣罐。</p><p>  本設計中選用B11X-4型自立式自動排氣閥,接管規(guī)格為DN20、DN25;使用范圍:<=95℃熱水、

77、冷水系統(tǒng),工作壓力<=400Pa。</p><p><b>  7.3 電機選型</b></p><p>  電機的選型依據水泵。選擇型號為Y80M1-2的電動機,其性能參數如下:</p><p><b>  設計總結</b></p><p>  通過本次設計,我對供熱工程設計有了更進一步的了

78、解,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設計過程中,通過查閱設計規(guī)范和設計手冊,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新知識。雖然課程設計工程量不大,但是系統(tǒng)的做完一門課程設計后,讓我對設計過程在思想上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這對以后的設計工作是有很大幫助的。我相信通過以后的實踐我能做的更好。</p><p>  此外,和同學一起發(fā)現(xiàn)問題、討論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我感受到了學習的濃厚興趣,既學到了一些新的知識,也培養(yǎng)了同

79、學之間的友誼,實在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p><p><b>  參考文獻</b></p><p>  [1] 劉建龍主編. 建筑設備工程制圖與CAD技術, 北京:中國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9</p><p>  [2] 賀平,孫剛,王飛、吳新華主編《供熱工程》. 中國建工工業(yè)出版社</p><p>  [3] 《采

80、暖通風與空氣調節(jié)設計規(guī)范》(GB 50019—2003),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p><p>  [4] 陸耀慶. 暖通與空調常用數據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3</p><p>  [5] 《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jié)制圖標準》(GBJ 114-1988),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p><p>  [6] 周謨仁.流體力學泵與風機[

81、M].(第三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p><p>  [7] 李貸森. 《簡明供熱設計手冊》,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p><p>  [8] 《城市熱力網設計規(guī)范》CJJ34-2002,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p><p>  [9] 《城市供熱管網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CJJ-28-89,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