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熱中的反思對知識經濟問題的幾點異議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爭鳴《經濟師》2001年第8期摘要:文章針對正在流行的“知識經濟”這一概念及有關問題作一番質疑、詰難式的冷靜思考,分別從理論、邏輯、實踐等視角提出異議,認為“知識經濟”原本就是一個在探索中的、不成熟的、非科學的混雜概念,存在著非規(guī)范性、不精確性、反邏輯性等欠缺;人們至多只能是在明確的定位上和限定的范圍內慎用之。文章還居于某種批判性審視之上,指出培根的著名命題“知識就是力量”的缺憾并認為應修改為“真理就是力量”;同時通過論證指出了“知識

2、”和“知識經濟”兩者本身在現(xiàn)實中都具有正向和負向二極性。關鍵詞:知識經濟混雜概念真理就是力量正向和負向二極性大概是受到世界思想文化新潮流的影響,我國的思想理論領域和學術界以及其他領域對時髦的“知識經濟”問題一直是談鋒甚健以至可以說是熱談不衰。在當今特定的國內外社會經濟條件和思想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知識經濟”這一術語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而且在有關“知識經濟”問題上所持的理論觀點和看法幾乎都是褒揚式的和贊美性的,其中的一些說法甚至是到了對“

3、知識經濟”隨意濫用或加以神化的地步。對于這種偏頗加幼稚的盲從性狂熱,筆者認為有必要針對“知識經濟”的有關問題“反潮流”地作某些異議,企望著能通過這種“潑冷水”的方式,給那些偏頗者或人云亦云者一個以供參考的視界。其一,從術語的起源和實際含義看,“知識經濟”原本就是一個內含殊異“二義”的混雜概念。“知識經濟”這一概念發(fā)端于世界經濟嗇作與發(fā)展組織(OE(、D)在1996年發(fā)表的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一文,此后“知識經濟”的既成提法和有關理

4、論便迅速而熱烈地在整個世界流行開來,引起人們密切關注并成為人們話題和論題的熱點。然而這里一個事關要旨而不能不引起人們認真審視的問題在于,在同是這篇文章里,“知識經濟”這一概念卻混雜著迥然不同的兩種含義:一是將“知識經濟”表述為“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备鶕@種表述人們不難理解,所謂“知識經濟”不外是指人們將人類精神文化成果以物化的文化產品形式生產出來并使之進入流通領域和消費領域的經濟活動,也就是說這種經濟活動本身

5、要求人們去以多種多樣的方式生產、復制、銷售、傳播諸如圖文、音像等等一切物化形態(tài)的文化信息成品。一句話,這個“知識經濟”是專屬于精神文化生產領域,并不包括或直接涉及作為人類生存根基的物質資料生產領域。二是正像文章的題目所直接標明的那樣,認為“知識經濟”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如此定義的“知識經濟”,顯然是指以人類豐富的知識轉化為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從而形成強大的現(xiàn)代生產力,給社一26一●許開道會物質資料生產和精神文化生產等一切領域帶來前所

6、未有的經濟效益這種經濟類型。換言之,所說的那種“知識經濟”,是相對于人類歷史上的漁獵經濟、游牧經濟、農業(yè)經濟、工業(yè)經濟而言,其實也就是指現(xiàn)代信息社會中已初具雛形并正在高速發(fā)展的高科技經濟。從上面的闡述我們可以看出,“知識經濟”這一概念在其當初提出時,本身就兼有“以知識作為生產對象的經濟”和“以知識轉化為生產手段而進行生產的經濟”這兩種含義;這種把邏輯上相互沖突的殊異“二義”強扭揉合在~起,明顯地違反了概念定義的科學規(guī)范,勢必造成人們在思

7、想上不能適從的混亂和引起人們在理論上難于對話的尷尬。由此可見,“知識經濟”這一用語(提法),只不過是一個處于探討之中的、很不成熟的、非科學的混雜概念。其二,從思想理論傳播的常規(guī)效應看,“知識經濟”是一個足以引發(fā)人們產生種種誤解的模糊用語。如上所述,鑒于“知識經濟”這一概念本身混雜著“二義”,因此必然導致不同的人們根據不同的理解和需要而去分別采用這兩種根本不同的含義,甚至某些人于不同的場合也在自覺或不自覺中輪換采用著這兩種根本不同的含義。

8、自然地在此我們也要看到這一事實:不管是在思想理論界還是在日常生活領域,大多數人在大多時候往往都是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意義上來使用這一概念的,也就是相對于人類發(fā)展歷史上的漁獵經濟、游牧經濟、農業(yè)經濟、工業(yè)經濟這些舊的經濟類型,將“知識經濟”作為新的經濟類型來看待的。應該說,在這個意義上來界定和使用“知識經濟”這一概念,顯然是要比那種認為“知識經濟”就是“將知識作為對象(產品)來生產的經濟”相對合理。但是我們能否基于此而得出如下這個結

9、論:如果人們一旦單取“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這一含義,或者說只要人們都認可并固定地沿用這一含義,便意味著“知識經濟”這一概念將會隨而消除原有的混雜而變成科學概念了呢當然不能!因為問題的癥結在于,幾乎一切有理智的人又都不能在廣義上認可這個事實:人類的社會經濟從來都是“知識經濟”。其道理再明白不過,經濟活動是人類特有的賴于生存和發(fā)展自身的最基本的社會活動:自有人類以來,哪怕是再原始、再低檔、再微小的經濟活動都不外是“以知識作為基礎”的,亦即人

10、類之所以能從事其他一切動物所不可能有的經濟活動,正是因為人類具有其他一切動物所不可能有的作為認識世界成果的“知識”。不是嗎,人類從事的一切經濟活動所涉及到的一切方面和一切過程,包括經濟活動的創(chuàng)意、計劃、方案、手段、目的、方法、結果等,歸根結底無一不是作為人類認識成果的“知識”所帶來,而絕非是動物的本能所能成就的。簡言之,沒有“知識”便沒有“經濟”,“經濟”本身便意味著是“知識”的“經濟”,而絕不可能是“非知識”的“經濟”。從而萬方數據《

11、經濟師》2001年第8期●爭鳴我們便可看出,如果人們將“知識經濟”這提法毫無節(jié)制地套在當今社會頭上,那么便會“邏輯”地導致將在當代社會之前漫長的人類社會歷史降格為“生物學”意義上的“非知識”進化史,而不是社會學意義上的“知識”進化史或文明發(fā)展史。如此,也就勢必在客觀上釀成“迷亂”人們的思維和歪曲人類社會歷史的雙重不良后果。另外,由于“知識經濟”這一用語在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和各界名流人士的使用過程中,至今對其內涵尚未形成明確一致的科學共識

12、,很容易引起許多人在限于字面的望文生義中產生錯覺,誤認為人們通過探索、認識世界而獲取“知識”的過程本身便是經濟活動,導致將“知識”混同于“經濟”的以虛代實的認識失誤,從而在實踐中誘生出不應有的負面后果。其三,從學術邏輯或理性視角看,“知識經濟”是一個理論上很不精確和邏輯上的確有漏洞的偏頗性用語,而不是一個經得起理論推敲和實踐檢驗的科學概論。這是因為,雖然“經濟”必定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但是事實上并不是一切知識都能轉化為改造世界的現(xiàn)

13、實力量而成為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基礎。我們知道,知識有“正確知識”和“錯誤知識”之分:“錯誤知識”由于其本身歪曲客觀事物真相的虛偽性和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荒謬性,因而它根本無法實現(xiàn)“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也就是無法從其精神屬性的知識形態(tài)最終轉化為改造世界的現(xiàn)實的物質力量——如此也絕對不可能成為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基礎,譬如各種偽科學、偽氣功、宗教迷信之類的東西,到頭來要么是被人類實踐證偽而得到糾正或作為騙術被揭穿和拋棄,要么至多是作為人類思想認識史上的反

14、面教材而被陳列著;“正確知識”則因其如實反映了事物及其客觀規(guī)律而被稱作“真理”,而只有這種經受了實踐檢驗而證明為“真理”的“正確知識”,才能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由“虛”而“實”地轉換成不同的物質手段或技術形態(tài)等中介環(huán)節(jié),從而最終轉化為改造世界的現(xiàn)實物質生產力,因此也才能有資格成為經濟發(fā)展的基礎。在此筆者認為我們有特殊必要指出的是,英國近代哲學家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這個著名命題,雖然曾在近代以來的人類文明史上起過振聾發(fā)聵的偉大作用,以

15、至在當代還尚:與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當今我們抱著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對它進行審視時就不能不看到,這是一個不精確的或有缺憾的命題。如此斷言的理由以上已有所論述:即凡屬錯誤的知識,在任何條件下都絕對不可能“物化”為人類實踐中的現(xiàn)實力量。所以,只有將這個泛泛的全稱式命題修正為明確的特稱式命題——“科學知識就是力量”或者“真理就是力量”,才能在邏輯上是嚴謹的、理論上是精確的和實踐上是經得起檢驗的。相應地,既然那些屬于錯誤之列的知識形成不了力量而

16、完全無助于人類的經濟建設活動,那么這就說明了“知識經濟”這一當今世界性的流行用語,本來就存在著明顯的邏輯漏洞和內含著嚴重的理論片面性,因此人們若將其作為一個精確嚴謹的科學概念來使用是有欠妥當的。其四,站在哲學價值觀高度和從經濟道德視角看,“知識經濟”本是一個夾雜著歷史貶義和社會丑惡的混合型用語。誰也不能否認,“知識經濟”這一時興用語本身便包含著正向效應和負向效應的二極性:從正向方面說它既可帶來建設性的經濟成效和形成良性的社會經濟道德,而

17、從負向方面說它可帶來破壞性的經濟負效果和形成惡性的社會經濟道德——成為實質上的“知識負經濟”。這是因為,雖然作為真理的正確知識能最終轉化為科學技術并進而形成現(xiàn)實力量,但是別忘了,這種從真理性知識演變而來的現(xiàn)實力量是雙向二極性的:它既可形成建沒的力量和正義的力量,也可形成破壞的力量和邪惡的力量——正是這種固有的負向力量,客觀上給社會經濟帶來了相悖的負價值和反道德,從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千擾破壞了人類的文明進程和延緩了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速度。世人皆

18、知,自近代以來直至今天,在資本主義國家里的許多科學研究項目以及由此所開發(fā)出來的很多尖端科學技術,往往都是首先地或主要地用于制造各種殺人武器、軍事裝備和形形色色的害人產品。長期以來,某些資本主義國家和某些壟斷集團,傾高科技之實力來扶持、發(fā)展軍事工業(yè)并以之來作為其社會經濟的一個重要依托,說穿了不外就是要達到為一小撮人牟取經濟暴利和從軍事、政治等各方面稱霸世界的雙重目的。這種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的負向應用,是對人類社會經濟建設等文明進步事業(yè)的

19、直接威脅,更是對人類經濟道德的最大破壞和對人類價值尊嚴的惡劣踐踏。不是嗎,今天全世界人民所不齒和致力于要徹底銷毀的原子彈、氫彈、激光武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各種毒品等等所有這些殘害人類的東西,有哪一種不是所謂的“知識時代”的高科技帶來的呢又有哪一種能與所謂的“知識經濟”是并不相干的呢難道說,我們今天要來認可這一類害人的“知識經濟”及其給人類帶來的負向價值和負向道德嗎凡有一定思想理論素養(yǎng)的人只要經過一番思考便會醒悟到,鄧小平的“科學技術

20、是第一生產力”這個偉大論斷,是站在“為人民服務”這個特定的道德價值立場上,針對著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主流方向而提出的。如果人們離開了這個特定的道德價值立場,或者因人們在認識上的偏差而誤導了實踐,那末恰恰與此相反地,‘‘科學技術”便會成為“第一破壞力”!不是嗎,世界上連綿不斷的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所給人類造成的種種苦果,人們超常規(guī)地“劫奪”自然資源引起大自然的瘋狂報復以及導致人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和惡化,全球性的工業(yè)污染所造成的對人類生活素質和身心健康的

21、巨大損害,都無一不足于證明了這一點。總之,由于人的經濟利益、政治目的、階級立場的不同之緣故,因而作為科學知識應用形態(tài)的“科學技術”,也就“人化”地具有了正向的“第一生產力”和負向的“第一破壞力”這二極性;相應地,以科學知識作基礎和以科學技術為“動力”的所謂“知識經濟”,本身也包含著在價值取向、道德原則和實踐效果等方面的性質完全相反的二極性——它既可以正向地帶來和平、發(fā)展與幸福,也可以負向地帶來戰(zhàn)爭、倒退與不幸。正因為如此,這就要求人們在

22、運用科學知識、科學技術和實行所謂的“知識經濟”時,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崇高道德價值觀作指導,站在全人類根本利益的高度,去設法抑制其負向屬性這一消極方面,盡量減免其可能給社會造成的危害或悲??;同時去奮力弘揚其正向屬性這一積極方面,以求多多益善地為全人類的繁榮和發(fā)展做貢獻。我們的黨之所以始終不渝地大力推行“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強調人的“又紅又?!?,弘揚“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其個中道理和內在根據主要便在于此。最后,筆者應特

23、別指出的是,寫作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要完全否定“知識經濟”這一用語。因為不管怎么說,任何流行開來的約定俗成的用語,至少也會有其某種客觀的合理性從而使其流行帶上某種必然性,所以我們既難以完全否定它且也無多大必要完全否定它。而是旨在向人們指明,“知識經濟”這個廣為流行的時髦用語,由于其理論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及其自身的固有的“實踐上的正向和負向二極性”,因而我們只能在“意義明確的定位上”或在“已作限定的范圍里”來慎用之,切不能對它任意拔高、盲目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