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細胞和單核細胞來源的樹突狀細胞在形態(tài)、表型及功能的對照實驗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本實驗旨在探討臍帶血CD34+造血干細胞來源的樹突狀細胞(CD34-DC)與外周血單核細胞來源的樹突狀細胞(Mo-DC)在細胞形態(tài)、細胞表型、誘導生成的CTL細胞毒性方面的差異,并探討不同來源的DC超微結構的變化與其抗原處理與抗原提呈功能之間的相關性,以期制備功能更加強大的DC疫苗。
  方法:取健康成人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離心法獲取單核細胞后誘導生成DC(Mo-DC);取健康足月產孕婦臍帶血,采用磁珠分選法分離純化CD34

2、+造血干細胞,并培養(yǎng)于含粒細胞-巨噬細胞刺激因子(GM-C SF)/干細胞因子(SCF)的培養(yǎng)基誘導CD34+造血干細胞擴增及DC前體細胞的生成,GM-CSF/白細胞介素-4(IL-4)培養(yǎng)基進一步誘導前體細胞向DC細胞的分化(CD34-DC)。電鏡下觀察CD34-DC及Mo-DC的形態(tài),比較其細胞突起數量、細胞核大小及內體小泡數量;流式細胞術檢測不同培養(yǎng)時間(d1,d3,d5,d7)的CD34-DC及Mo-DC表面分子表達,并給予FI

3、TC-OVA257-264沖擊,培養(yǎng)24小時后檢測其抗原提呈能力;取培養(yǎng)至d5的CD34-DC及Mo-DC均負載CEA蛋白并加入腫瘤壞死因子(TNF-α)制備成CEA特異性的CD34-mDC、Mo-mDC(即DC疫苗),分別體外誘導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生成,并利用MTS法檢測其各自對CEA高表達的腫瘤細胞系Ls174-T的細胞毒性,以檢測其激活T細胞的功能。
  結果:
  1、光學倒置顯微鏡觀察兩種細胞來源的d0,

4、d3,d7的CD34-DC、Mo-DC及負抗原后DC疫苗的形態(tài)學變化。
  D0時細胞均為圓形或橢圓形,且在細胞膜表面有微小突起,d3兩種來源的DC均表現出樹突狀,Mo-DC突起較少且細長,呈梭形,而CD34-DC突起較多且粗短,d7 Mo-DC突起更加明顯,且筆直,窄并伴以針尖狀尾部,但CD34-DC突起相對較短且部分突起分叉,細胞膜粗糙不規(guī)整。整體來看,CD34-DC的突起形成比Mo-DC早。經過細胞因子和腫瘤抗原刺激之后的D

5、C,懸浮生長而失去樹突狀外觀,表現為類圓形,細胞膜清晰且光滑。
  2、電鏡觀察CD34-DC、Mo-DC超微結構變化
  分別觀察d3、d5、d7的CD34-DC、Mo-DC樹突狀突起數量、細胞核大小及內體小泡數量。CD34-DC的突起數量在d5上升、d7下降,而Mo-DCs的突起數量d3-d7是逐漸減少的。CD34-DC細胞核直徑于d3、d5、d7分別為5.2±0.3、6.54±0.4、7.34±0.3,而Mo-DC為5

6、.1±0.2、5.2±0.4、5.46±0.4,結果表明,培養(yǎng)7天后,CD34-DC細胞核比Mo-DC大(P<0.05)。CD34-DC的胞漿內體小泡數量于d3、d5、d7分別為29.74±3.23、31.73±4.2、38.24±2.5,Mo-DC分別為:26.28±3.2、24.55±3.7、22.68±2.9,結果表明,培養(yǎng)7天后,CD34-DC的胞漿內體小泡數量比Mo-DC多(P<0.05)。上述結果表明,與抗原提呈能力密切相關

7、的內體小泡數量在CD34-DC中多于Mo-DC。
  3、流式細胞儀檢測不同來源的DC表面分子CD80、CD83、CD86表達率。
  Mo-DC表面CD80的表達率于d1-d7都極低,而CD83、CD86的表達率呈逐漸升高趨勢,在經腫瘤抗原及促成熟細胞因子刺激生成Mo-mDC后三種分子均可迅速升高。CD34-DC表面CD80、CD83、CD86的表達率于d1-d7均呈逐漸升高趨勢,經腫瘤抗原及細胞因子刺激生成CD34-mD

8、C后表達率亦可迅速升高。Mo-mDC與CD34-mDC相比,三種表面分子表達率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P>0.05,P>0.05),說明Mo-DC與CD34-DC經抗原及細胞因子刺激生成的Mo-mDC與CD34-mDC均可成熟。
  4、取培養(yǎng)d1、d3、d5、d7的CD34-DC、Mo-mDC,分別用FITC標記的OVA257-264沖擊后,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其在不同時間的抗原提呈能力。
  D1,CD34-DC中陽性

9、細胞率為15.27%±1.47,Mo-DC只有5.16%±1.00。在d3、d5、d7,兩種DC陽性細胞率均呈上升趨勢,d7時,CD34-DC的陽性細胞表達率達到81.8%±1.5,而Mo-DC只有57.2%±1.4,CD34-DC較Mo-DC上升更加明顯(P<0.05),說明CD34-DC比Mo-DC具有更強的抗原提呈能力。
  5、MTS法檢測DCs刺激同種異體T淋巴細胞的增殖能力。
  取兩種來源的未成熟DCs按1∶1

10、分別與T淋巴細胞共培養(yǎng)4天,結果顯示,以無DC刺激的T細胞作為對照,經CD34-DC刺激后T淋巴細胞增值率為208±39%,Mo-DC增值率為156±48%。兩者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CD34-DC與Mo-DC在刺激同種異體T淋巴細胞的增殖能力方面無差異。
  6、負載CEA生成的CD34-mDC與Mo-mDC疫苗分別激活的CTL對CEA高表達的Ls174-T腫瘤細胞的殺傷效率對比。
  CEA特異性CD34-m

11、DC激活的CTLs(CC-CTLs)在效靶比為10∶1、50∶1、100∶1時對LS174-T的殺傷率分別為63.3±1.52%、80.6±2.51%、90±2.0%。CEA特異性Mo-mDC疫苗誘導激活的CTLs(CM-CTLs)對LS174-T殺傷率分別為35±2.64%、53.6±3.21%、68.6±3.51%。結果顯示,CC-CTLs及CM-CTLs都可以殺傷CEA高表達的腫瘤細胞Ls174-T,但CC-CTLs比CM-CTL

12、s有更高的殺傷率(P<0.05)。
  結論:
  1、經GM-CSF/SCF培養(yǎng)基可誘導臍帶血CD34+造血干細胞擴增及生成DC前體細胞,并在培養(yǎng)d8開始貼壁生長,每3天可收獲一批DC前體細胞,用GM-CSF/IL-4培養(yǎng)基可進一步誘導生成CD34-DC,其表型與Mo-DC無差異。
  2、臍血造血干細胞來源的CD34-DC具有更強的抗原提呈、促淋巴細胞增殖及誘導激活CTL的能力。
  3、電鏡下樹突狀突起數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