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黑斑?。≒hyllosticta angelicae)的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白芷黑斑病是近年來在四川遂寧等白芷種植區(qū)普遍發(fā)生的一種新病害。本文首次系統(tǒng)報道了白芷黑斑病的癥狀、病原物鑒定、生物學特性、侵染過程及病害田間發(fā)生規(guī)律等方面,為診斷和有效防治該病害提供了理論依據。 1.病原菌的分離與鑒定 白芷黑斑病主要危害葉片,亦可危害葉柄和莖。葉部發(fā)病初呈水浸狀小斑點,逐漸擴展為直徑3~1.5mm的近圓形暗褐色病斑,表面散生小黑點(分生孢子器)。后期病斑中部顏色變淺,邊緣仍保持暗褐色。葉柄和莖上的病斑為

2、長條形暗褐色,稍凹陷。 引起川白芷黑斑病的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葉點霉屬真菌--當歸葉點霉(PhyllostictaangelicaeSaccardo)。病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直徑70~135μm,器壁褐色至暗褐色,初埋生后突破寄主表皮,孔口外露;分生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大小3.3~5.0μm×1.7~2.2μm,具有1個油球。 2.白芷黑斑病菌的生物學特性研究 病菌在5~35℃均能生長和產孢,最適溫度為2

3、5℃;病菌生長可利用多種糖類作為碳源,對氮源的利用以無機硝態(tài)氮最好;在pH3~11的范圍內,病菌能生長和產孢,最適pH值分別為5、6;加入寄主汁液和光照條件有利于菌絲的生長、產孢、孢子的萌發(fā)及芽管的伸長。在水滴中,分生孢子4h開始萌發(fā),24h萌發(fā)率可達90%以上;10~35℃、pH3~10、RH>95%的條件下病菌分生孢子能萌發(fā),最適條件為20℃、pH6和在水滴中,且pH為7時芽管伸長最快。病菌菌絲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溫度分別為46℃與53

4、℃。 3.病原菌的侵染及其影響因素 在接種后12h分生孢子已開始萌發(fā)。萌發(fā)的方式多樣,多從孢子的一端或兩端長出芽管,少見一側一端或兩端一側長出。芽管頂端膨大形成圓形的附著胞,附著胞上產生侵入絲。接種24~48h后,可觀察到侵入絲和菌絲開始侵入葉表。病菌可以通過氣孔和表皮兩種途徑侵入,其中,葉片背面以氣孔侵入為主,葉片正面以直接穿透表皮侵入為主。 病菌侵染白芷活體葉片引起發(fā)病的適宜溫度和保濕時間組合為:溫度20℃~

5、25℃,保濕時間48~72h。在15~28℃下病菌孢子可成功侵染,20℃和25℃下病害的潛育期同為5d,病斑數量增長較快,尤以20℃病情發(fā)展最快。保濕時間12h,接種的白芷植株未見發(fā)病。保濕時間為48h和72h時,潛育期分別為5d和4d。白芷黑斑病菌對白芷幼株的侵染能力不強。病菌在老葉上更易侵入,葉齡越大侵染率越高。 4.白芷黑斑病發(fā)生規(guī)律的研究 病害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留種株的病葉和田間病殘體。最初在植株下部老葉上發(fā)病,隨

6、后分生孢子藉雨滴飛濺的方式傳播,在白芷生長期中不斷引起再侵染。病原菌的越冬越夏主要是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田間病殘體和留種株上。 2006~2007年對田間病害發(fā)生動態(tài)定點調查結果是:在白芷秋播幼苗上未發(fā)現黑斑??;病害始發(fā)期2006年、2007年分別是4月15日和4月1日,病株率分別為10.50%和12.50%;2006年4月底至5月中旬及2007年4月期間病害迅速發(fā)展,2006年5月15日與2007年5月1日的病株率、病葉率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