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節(jié) 鉤蟲(hookworm),,鉤蟲曾為我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鉤蟲是致病最嚴重的人體消化道線蟲成蟲寄生于人體小腸(上段),引起鉤蟲病主要致病作用是造成宿主慢性失血——貧血寄生在人體的鉤蟲主要有兩種十二指腸鉤口線蟲(Ancylostoma duodenale) 美洲板口線蟲(Necator americanus),一、形態(tài),外形:細小線狀,略彎曲大?。杭s1cm長;似半顆繡花針體色:活時肉紅色,死后乳白色口囊:發(fā)達;內
2、有齒和腺體, 可分泌抗凝素等雌蟲尾部圓鈍,(一)成蟲 1.兩種鉤蟲共同點:,鉤蟲體內有三種單細胞腺體,⑴ 頭腺:1對,可分泌抗凝素和乙酰膽堿酯酶,⑵ 咽腺:3個,主要分泌乙酰膽堿酯酶、蛋白酶 及膠原酶⑶ 排泄腺:1對,主要分泌蛋白酶,降低宿主腸壁的蠕動,利于蟲體的附著,阻止宿主腸壁傷口的血液凝固,利于鉤蟲吸血,2. 兩種鉤蟲的鑒別★,⑴ 體態(tài):,十二指腸鉤蟲呈“c”形,美洲鉤蟲呈“s”形
3、,,⑵ 口囊和齒,,十二指腸鉤蟲口囊內有兩對鉤齒,美洲鉤蟲口囊內有半月形板齒一對,⑶ 雄蟲交合傘,十二指腸鉤口線蟲,交合傘略扁圓形,背輻肋基部先分兩支,每支遠端再分兩小支。,美洲板口線蟲,交合傘略呈圓形,背輻肋遠端分兩支,每支再分三支,⑷ 交合刺,十二指腸鉤蟲兩刺長鬃狀,末端分開,美洲鉤蟲兩刺合并,末端倒鉤狀。,,兩種鉤蟲的形態(tài)鑒別,(二)蟲卵,橢圓形,無色透明大小為56~76×36~40μm卵殼極薄卵內含
4、4~8個卵細胞卵細胞與卵殼間有明顯均勻的空隙,卵殼,空隙,卵細胞,,,,不同發(fā)育階段的鉤蟲卵,桑椹期卵,內含幼蟲卵,4個卵細胞卵,脫蛋白質膜受精蛔蟲卵,鉤蟲卵,*注意與脫蛋白質膜的受精蛔蟲卵 相鑒別,形狀?大?。柯褮ず癖??內含物?空隙?,(三)幼蟲(鉤蚴),1. 桿狀蚴,2. 絲狀蚴 感染期,長0.5~0.7㎜,體表覆有鞘膜,口腔封閉咽管細長,有咽管矛。,,長0.23~0.4㎜,透明無色,口腔細長,咽管前段較粗,后段膨大
5、。,活絲狀蚴,能作波浪起伏樣的蠕動,生活史過程模式圖,二、生活史,產卵量: A.d. 1~3 萬/天,條; N.a. 0.5~1 萬/天,條,成蟲,蟲卵,絲狀蚴,絲狀蚴,,(小腸),(糞便),土壤(溫濕氧),,5~7天,侵入皮膚,小血管/淋巴管,,右心,,肺,,氣管,,咽,,6 周,(皮下24h),,人體,外界,土壤1~2cm向溫性向濕性向上性,(一) 生活史過程,,,壽命:3~4 m,,壽命
6、N.a. 15yA.d. 5y,隨糞排卵,,A.d 有遷延移行現象,終宿主:轉續(xù)宿主:寄生部位:感染階段:感染方式:幼蟲體內移行:成蟲壽命:,(二)生活史要點,人,豬、犬、牛、兔等,小腸(上段),絲狀蚴,經皮膚、口、胎盤感染,皮下→小血管/淋巴管→右心→肺→氣管→咽→小腸,3年,三、致病,鉤蟲病的臨床表現可分三個時期侵襲期:幼蟲侵入皮膚(或粘膜)的移行期:幼蟲移行引起肺部的寄生期:成蟲在腸道的寄生(此期危害
7、 最嚴重),(一)幼蟲致病,1.鉤蚴性皮炎:俗稱為“糞毒”或“地癢癥”患者局部皮膚即可有針刺、燒灼和奇癢感, 出現充血斑點或丘疹、紅腫及水皰,搔破后可繼發(fā)細菌感染則形成膿皰,可自愈,病程2~3周,2.呼吸道癥狀:肺部為主 患者出現陣發(fā)性咳嗽、血痰及哮喘。 3.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鉤蚴性皮炎,(二)成蟲致病★,1. 消化道病變及癥狀 病因:齒咬傷,形成出血點、潰瘍、糜爛
8、 癥狀:上腹部不適或隱痛,消化功能紊亂等 鑒別:胃、十二指腸潰瘍,鉤蟲吸附在宿主小腸壁上,2. 貧血:低色素小細胞性貧血(缺鐵性貧血) 病因:① 齒咬傷,損傷腸黏膜,影響宿主對 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 ② 頭腺分泌抗凝素 ③ 邊吸血邊排血 ④ 常更換咬附部位,失血量:A.d. 0.14~0.4ml/d; N.a. 0.
9、02~0.1ml/d,鉤蟲浮腫病人俗稱“懶黃病”“黃腫病”,鉤蟲病人異嗜癥,3. 嬰兒鉤蟲病,好發(fā)年齡:5-12個月臨床表現:急性便血性腹瀉(大便柏油樣)貧血較嚴重(面色蒼白、精神萎靡)消化道功能紊亂、肝脾大 、發(fā)育障礙死亡率:3.6%-6.0%,糞便查見蟲卵或培養(yǎng)出鉤蚴即可確診。(1)蟲卵的檢查直接涂片法:容易漏檢飽和鹽水浮聚法(首選)(2)鉤蚴培養(yǎng)法 檢出率高,可以鑒定種類,四、實驗室診斷★,1.病原學檢查
10、,3. 臨床診斷 輔助診斷 流行病史:接觸疫土、生吃蔬果等 臨床表現 :不同程度的貧血貌,2. 血常規(guī)檢測 輔助診斷 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低于正常值 嗜酸性粒細胞高于正常值15%以上,五、流行與防治,1. 流行 結合鉤蟲絲狀蚴的3個生長特性,流行地區(qū):南方高于北方;農村高于城市 易感土源:紅薯、玉米、桑、甘蔗、棉、煙和咖啡等種植地;水稻種植地;礦井下,控制傳染源:及時發(fā)現并治愈病人;糞便管理
11、 切斷傳播途徑:改變勞作方式(不赤腳下田、不徒手采摘農作物等);不生吃蔬果等,2. 預防措施,結合鉤蟲生活史,,(1)病原治療 ① 局部治療:透熱療法(53℃20分鐘);左旋咪唑涂膚劑 ② 驅成蟲:阿苯達唑+甲苯達唑(2)對癥治療: 口服鐵劑、維生素C等。(嚴重貧血者,先糾正貧血再驅蟲),,3.治療,結合鉤蟲致病機制和臨床表現,第五節(jié) 糞類圓線蟲Strongyloidest stercoralis,,糞類圓線蟲是
12、一種兼性寄生蟲,有自生世代和寄生世代,屬于機會致病寄生蟲。,在寄生世代中,成蟲 主要在宿主(如人、狗、貓等)小腸內寄生;幼蟲可侵入肺、腦、肝、腎等組織器官,引起糞類圓線蟲?。╯trongvloidiasis)。,(一)生活史,一、形態(tài)與生活史,,,,,,感染階段,,感染途徑,,幼蟲移行路徑,,,,,,排離人體的方式和階段,產卵部位,寄生部位,感染途徑,1. 蟲卵 形似鉤蟲卵,(二)形態(tài),鉤蟲卵,糞類圓線蟲卵,東方毛圓
13、線蟲,2.幼蟲★,,,桿狀蚴,絲狀蚴,,,,,,糞類圓線蟲幼蟲,,鉤蟲幼蟲,雙球型 咽管,,口矛,♀,缺乏特有的臨床表現,故常致臨床誤診,二、診斷,病原診斷標本:糞便、痰、胃、腸液、尿或腦積液檢出幼蟲或培養(yǎng)出絲狀蚴為確診依據。直接涂片法、沉淀法、涂片碘染法,患者常出現間歇性排蟲現象,故應反復多次進行病原檢查。,免疫診斷 對輕、中度感染者有較好的輔助診斷價值皮試法、ELISA其他檢查 血象顯示白細胞總數和嗜酸性粒細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