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考古與博物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第五章 考古與博物,考古學、考古史和考古人類學博物的研究,2,第一節(jié) 考古學、考古史和考古人類學,考古學考古史 考古的人類學研究 中國的考古學研究,3,一、考古學,考古學(archaeology),或稱考古人類學,在美英的學術傳統(tǒng)中是人類學的四個分支學科之一,其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的過去,研究方法是對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或者與人類社會相關的遺跡(sites)、遺物(remains)、遺跡現(xiàn)象進行研究,4,,考古

2、學獲得研究資料的方法主要是:田野考古發(fā)掘(archaeological digging)考古調查(archaeological survey)。,5,二、考古史,基于田野考古的成果,考古學家最后會通過對考古學文化和“考古史”(archaeological history)的撰寫,記載考古研究成果,同時理解人類社會文化系統(tǒng)發(fā)展演變的過程。,6,,考古史一般由三部分內容構成:建構歷史:依據(jù)考古研究成果,還原或建構人類文化發(fā)展過程。對

3、歷史的建構需要考古學家在掌握詳實準確的考古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同時按照年代順序,展開編年史的撰寫工作。,7,,陳述歷史:這里主要指按一定順序(如年代、地點、內容等)對考古資料進行敘述,如區(qū)域文化發(fā)展史、地域分布特征等。解釋歷史:對該發(fā)展過程展開分析和解釋,也就是在陳述歷史的基礎上,對社會文化系統(tǒng)發(fā)展變化的來龍去脈作出解釋。,8,三、考古的人類學研究,(一)考古學文化考古學家認為,可以將含有相同或相似器物的組合合并到一起,建立一種

4、與人類學中“文化”概念相類似的單位,即“考古學文化”。這一概念的完整內涵,由英國考古學家柴爾德1925年在《歐洲文明之黎明》一書中首次確立,9,,“考古學文化”的主要優(yōu)點在于:“它使史前學從一種簡單的演化偏見中解放出來,并考慮到明顯存在于考古記錄中歷史關系的復雜性演化觀只是在考古記錄中關心單一的發(fā)展模式,而新的歷史學方法則對追溯文化發(fā)展的具體過程感興趣,10,,(二)功能與聚落考古 泰勒在1948年發(fā)表的《考古學之研究》一書中,把

5、文化功能觀點引入了考古學。他主張把具體文化當作系統(tǒng)而不是文化特征的集合。從保存在考古材料中的各種信息來探索功能關系,不但使個別器物的意義變得更為重要,而且有可能從整體上把史前文化作為一種系統(tǒng)來復原。,11,,20世紀40年代,美國學者威利在秘魯維魯河谷所作的聚落形態(tài)的研究把大約屬于同時期的遺址合并到一起,屬于同一時期的墓葬、居址、廟址、城堡以及灌溉系統(tǒng)作為復原維魯河谷社會和政治結構的依據(jù)。威利認為,對聚落形態(tài)的描述“提供了考古文化

6、功能性解釋的一個戰(zhàn)略性出發(fā)點”,12,,(三)新考古學在20世紀60年代的“新考古學”(new archaeology)思潮中,賓福德發(fā)表了《作為人類學的考古學》,強調考古學要全面研究人類“文化”這個系統(tǒng),更明確了美國考古學的人類學特征,并在世界范圍引起很大的反響和認同,開啟了“新考古學”的篇章。,13,,新考古學又被稱為“過程考古學”。新考古學以懷特和斯圖爾德新進化論為理論基礎,注重生態(tài)學的研究,并引進系統(tǒng)論,將文化視為整個生態(tài)

7、系統(tǒng)的一部分,從環(huán)境適應的角度來解釋人類的生存方式,14,,(四)跨學科方法 (五)后過程考古學后過程考古學融合了文獻研究和歷史學與哲學的各個領域的影響倡導者霍德反對新考古學將考古學的目標普遍化,而代之以強調每個社會的唯一性與差異。象征與認識層面問題,歷史社會的觀念和信仰,個人的行動與思想都是后過程考古學者所關心的。,15,,強調結構與能動性的互動,把遺存所反映的“思想、觀念”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而解讀考古遺存中符號的象征理論

8、。霍德 “結構考古學”所要揭示的是人們在構建社會、創(chuàng)造文化時所遵從的邏輯秩序,以及在事物背后所隱含的深層意義。要解釋結構的意義就必須借助從考古中發(fā)現(xiàn)的對比關聯(lián)來完成,只有將解釋放到具體的環(huán)境、背景之中才能發(fā)揮結構解釋的力度。,16,,(六)反思“真正的過去”考古材料從古到今也遠非是穩(wěn)定和一成不變的,它是生物、地質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并不存在考古學最初所追求的“真正的過去”(the real past),至少我們不可能

9、了解真正的過去。,17,,(七)民族考古學/族群考古學 它是運用民族志類比分析法(ethnographic analogy)從現(xiàn)代社會的民族志資料中去尋求解釋、理解過去事件和過程的方法。利用民族志材料來研究考古學的方法有非常悠久的傳統(tǒng),如原始社會史的研究就是在此傳統(tǒng)下開展起來的。,18,,民族考古學不完全相同,它通過對現(xiàn)代社會的物質生產、物質生活及物質遺存形成過程的考察,建立現(xiàn)代人類群體行為與物質遺存的關系,然后用這種“關系”來

10、分析考古所發(fā)現(xiàn)的遺存,嘗試恢復過去人類群體的行為。民族考古學“正是在發(fā)展了旨在研究物質文化遺存與當代族群進化過程的關系中,幫助考古學家揭示當代民族的行為與考古遺存之間的關系”,19,四、中國的考古學研究,(一)中國金石學 中國的考古學在其誕生之前就有著悠久的金石學傳統(tǒng),它相當于歐洲的古物學或銘刻學,常認為是考古學的前身。宋代形成的“金石學”到清代乾嘉時期大大發(fā)展,其重在器物收集、文字考據(jù)。中國金石學的發(fā)展始終在“經史為本”的國學范

11、疇之,20,,(二)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開端1921年10月到12月,瑞典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安特生主持發(fā)掘了仰韶村遺址 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伊始,在李濟的主持下開始了震驚國內外的安陽殷墟(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發(fā)掘,這是第一項由中國學者獨立主持的田野工作,21,,對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玉器、陶器等珍貴文物1927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房山周口店龍骨山洞穴內發(fā)現(xiàn)“北京猿人”,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中國考

12、古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確立將考古層位學和考古類型學作為研究基礎;在田野工作中掌握了適合遺存堆積特性的發(fā)掘技術;廣泛邀請自然科學學者參與遺存的研究,22,,(三)現(xiàn)代考古學的理論框架1984年出版的《新中國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 以蘇秉琦為核心的學者,在考古學實踐中發(fā)展了系統(tǒng)的“區(qū)系類型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考古學的研究出現(xiàn)多元化和多樣化的趨向,23,,考古學終將只是利用(透過)人類過去的物質遺存來進行研究。這些物質遺

13、存有其空間秩序,有其時間秩序,也有組合秩序和關系秩序等。這些有秩序的遺存正是人類有秩序的行為和文化之產物,其內涵已經凝聚在過去的時空里。研究資料與研究形象的實質存在且具有秩序,使考古學對其研究形象可以做解釋(explanation)和預測(prediction)。,24,第二節(jié) 博物的研究,博物的概念及其歷史變遷研究內容和方法模式人類學的博物研究,25,一、博物的概念及其歷史變遷,(一)博物的概念中文里的“博物”出現(xiàn)很早

14、,《漢書》即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意思是能辨識許多事物。西晉有《博物志》一書?!掇o?!方忉尅安┪铩睘椤芭f時總稱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學科”,相當于英文中的“natural history”。實際上,博物一詞的內涵相當廣泛,天上人間之物似無所不包,所以“museum”一詞傳入時,日本學者造出漢語新詞“博物館” 來對應,后傳到中國,26,,(二)物(object)自身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提出主體/客體即人/物非二元性關系,主

15、客體并非獨立存在,而是構成相互關系。米勒提出了物與物質文化研究的新目標和框架:物有其自成一格而獨立自主的邏輯與性質,27,,(三)物質文化物質文化因人類克服自然并借以獲得生存而產生,故也稱為技術文化,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映。它包括人類在生產、生活以及精神活動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質手段和全部物質成果,從衣食住行所需到現(xiàn)代科技均涵蓋在內,所以它的內容豐富而多樣,28,,物質文化只是人類學研究中的一種分類指標,并不必然表明物質文化是孤立存在

16、的,它和非物質文化的思維與行為不可分離。物質文化的研究主要是關于物質客體的文化表述(the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 in material objects)的研究,所以它不僅研究物質客體本身,還要研究物質背后的人的行為,更要研究人的認知問題,29,,(四)非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或無形文化是指“來自某一文化社區(qū)的全部創(chuàng)作,這些創(chuàng)作以傳統(tǒng)為根據(jù),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qū)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

17、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其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相傳,30,,包括各種類型的民族傳統(tǒng)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族民間的音樂,舞蹈,禮儀,手工藝,傳統(tǒng)醫(yī)學,建筑術以及其他藝術 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攜帶著往昔歷史的情感,國家和民族的象征和信仰,鞏固了個人、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認同,31,二、研究內容和方法模式,習慣上人們對物質文化有一個大致的分類,其內容主要包括:生產工具的發(fā)展狀況;科學技術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狀

18、況;人們所需要的生活資料;滿足人們精神活動所需要的各種物質條件的發(fā)展和變化的情況,32,,(一)研究內容各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各種生計方式研究,包括物的獲取方式、經濟體系、技術變化及其文化特點。,33,,人類表面上的物品交換,實際上是體現(xiàn)總匯的社會關系的交換,如饋贈和貢物明顯屬此類物質文化中關于服飾的研究融合了歷史、紡織、美學、社會制度、工藝技術以及文化內涵等多方面的角度,不是單純的服飾學,34,,交通文化主要是指各類用于交往

19、和通信的用具以及由之發(fā)展出來的習俗與文化。在關于居住類型的研究中,人類學家特別關注的是:房屋的類型、建造的過程與相關的習俗;功能、布局與設置,家庭和親屬關系;與居住有關的信仰與觀念的研究,35,,(二)研究方法和目的物質文化的研究一般包括物品性質(歷史、質地、制作與功能等)、物品的識別和描述、物品的比較分析、物品的文化分析和解釋等內容,36,,當前人類學關于物質文化的認知主要有三個立足點:一是把物品看作物質器物二是把物品看作符

20、號和象征物(signs and symbols)三是對物品所涵蓋的“意義”進行分析,37,三 、人類學的博物研究,(一)人類學的博物研究博物館人類學(museum anthropology)已經有了固定的含義:一是作為在博物館中實踐的人類學二是作為關于博物館的人類學,38,,一般說來,人類學強調將田野所獲資料的分析上升為理論的探索,其與博物館學(museology/museum studies)對藏品的依賴和強調是有別的。

21、博物館中進行的人類學研究必須涉及“物與非物”的研究,以建立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以及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網絡。,39,,(二)人與物 博物館作為永久性的文化機構,其本身也是人類文化的創(chuàng)造物。它的職能是圍繞“人—物”的聯(lián)系發(fā)展出來的,通常認為有如下數(shù)端:一是收集與保存二是陳列與展覽三是教育與知識養(yǎng)成四是娛樂。前兩點是以“物”為中心,后兩點是以“人”為中心。但后者的實現(xiàn)必須憑借“物”作為媒介。,40,,(三)人類學博物研究的擴展

22、應該反思的問題:第一,博物館中的“物”,一旦脫離了原來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它的意義在多大程度上是完備的?第二,物質文化只是整個文化的一部分,博物館展覽中的某族群文化并不能代表文化的整體。第三,普通大眾是通過博物館中的展覽,而不是通過人類學家所寫的論文論著來認識和了解某族群文化和生活的。,41,復習思考題,1簡要敘述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的關系。2試述跨學科研究在考古人類學中的意義。3簡要敘述考古人類學的發(fā)展分期。4

23、什么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者有何區(qū)別?5人類學對物質文化的研究方法有哪些?6為什么說博物館是人類學區(qū)別于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標志之一?,42,推薦閱讀書目,1俞偉超考古學是什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2[加]布魯斯·炊格爾時間與傳統(tǒng)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3張光直考古學——關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論的再思考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4張光直考古人類學隨筆北京:

24、三聯(lián)書店,19995[英]保羅·巴恩當代學術入門——考古學遼寧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6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7張建業(yè),楊正文,楊嘉銘西南少數(shù)民族民間工藝文化資源保護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43,,8 Chris Gosden 1999 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A Chang

25、ing Relationship,Routledge,UK9 Kevin Greene 2002 Archaeology:An Introduction(Fourth edition).New York:Routledge10 Lin Tsongyuan 1995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nthropology and the Museum

26、Taiwan Museum11 Ian Hodderm 1989 The Meaning of Things:Material Culture and Symbolic ExpressionLondon:Unwin Hyman12 Susan Pearce 1989 Museum Studies in Material CultureLondon: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3 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