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的影像表現(xiàn),北京同仁醫(yī)院醫(yī)學影像中心陶建華,真菌性鼻竇炎的分型,早期籠統(tǒng)分為侵襲和非侵襲性兩種近期多分為四種類型:真菌球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急性暴發(fā)性真菌性鼻竇炎慢性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真菌球----曲霉菌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曲霉菌和暗色孢菌屬急性暴發(fā)性真菌性鼻竇炎---曲霉菌慢性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毛霉菌,病 原 菌,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 (allergic fun
2、gal sinusitis),,II型真菌性鼻竇炎,概 述,最晚認識一種類型較常見,占慢性鼻竇炎7%(國外文獻)(國內(nèi))實際診斷率低!原因,認識不 足,僅送粘膜組織,竇腔分泌物送檢的少,,男女發(fā)病率近似,目的,收集手術和病理證實的30例變應性真菌性 鼻竇炎的影像表現(xiàn) 旨在探討其影像學特征和影像學檢查在診斷該疾病中的參考價值。,方法,男20例,女10例,15歲-61歲,38歲CT橫斷位和
3、冠狀位檢查,骨窗+軟組織窗其中4例經(jīng)副鼻竇MRI檢查,結果-臨床癥狀,20例有過敏史,8例有哮喘史30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流涕,其中流清涕4例,褐色膿粘涕26例,22例嗅覺減低12例鼻癢、打噴嚏--過敏性鼻炎癥狀 8例出現(xiàn)不同程度眼球運動受限25例伴有不同程度單發(fā)和多發(fā)的鼻息肉12例曾行鼻息肉手術,結果- 影像分析,累及額竇18例,篩竇20例,上頜竇26例,蝶竇10例。其中累及半組副鼻竇占12例,全組副鼻竇9例。竇腔
4、呈膨脹性改變20例,額竇和篩竇多見竇壁骨質(zhì)增厚硬化、竇腔變小10例,以上頜竇后外壁和蝶竇外側壁多見竇壁骨質(zhì)吸收破壞占9例,以上頜竇內(nèi)壁和蝶竇前壁開口處最多見竇壁骨質(zhì)變薄吸收占11例,眼眶內(nèi)壁9例,眶上壁2例,前顱窩底(篩凹處)2例22例CT軟組織窗可見特征性條片狀沿竇壁走行的高密度伴外周低密度軟組織影。4例MRI可見較有特征性的條片狀長T1短T2無強化的低信號,,右側篩竇AFS,左半組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右側上頜竇病變,全組
5、AFS,骨質(zhì)硬化,骨質(zhì)硬化,骨質(zhì)破壞和硬化并存,骨質(zhì)破壞和硬化并存,骨質(zhì)破壞和硬化并存,眼眶受累1:右側眼球內(nèi)轉受限,眼眶受累2:雙眼脹痛,眼球運動障礙,眼眶受累3:,,,侵犯眼眶和中顱窩,雙側額竇下壁和篩骨紙板骨質(zhì)不完整,侵及眼眶,術后復發(fā),術前,術后兩年后復發(fā),術后復發(fā),左半組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低信號的真菌病變不強化,強化的是炎癥,,,左側上頜竇AFS,,左側半組AFS,討論-對AFS的認識,AFS 為免疫性而非感染性疾病是
6、真菌作為抗原刺激機體產(chǎn)生 IgE 和 IgG 介導的Ⅰ型或Ⅲ型變態(tài)反應 AFS 多發(fā)生于有過敏體質(zhì)的個體, 真菌特異 性血清IgE、IgG 明顯升高, 治療后又顯著下降真菌抗原皮膚試驗呈陽性反應病理學檢查分泌物中可見大量的變應性粘蛋白, 內(nèi)含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及真菌菌絲,討論-發(fā)病機制,有過敏性體質(zhì)的個體接觸真菌抗原-- 導致 IgE 介導的炎癥反應, 嗜酸性粒細胞釋放炎性介質(zhì)--組織黏膜水腫-- 竇口阻塞-- 竇腔黏液積
7、聚, 真菌進一步大量繁殖, 抗原刺激增加, 形成惡性循環(huán)----竇腔內(nèi)出現(xiàn)特征性變應性粘蛋白,其內(nèi)含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和真菌菌絲,--鼻腔或鼻竇息肉形成,討論-暫行的診斷標準,多發(fā)于具有特異性體質(zhì)的青少年伴有單側或雙側鼻息肉 血清總 IgE 及特異性 IgE 升高皮膚變應原皮試驗:提示 一種或多種真菌陽性, 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典型CT表現(xiàn)組織病理學: 分泌物內(nèi)可見大量變應性粘蛋白和夏科- 萊登晶體,其內(nèi)含有大量嗜酸性
8、粒細胞和真菌菌絲可見。 真菌不侵入黏膜及骨質(zhì),目前存在的疑問,究竟真菌在該病中所起的作用?有些患者,真菌皮試(+),但是并沒有AFS在非AFS的慢性鼻竇炎患者中,鼻腔和鼻竇分泌物中,同樣有真菌的存在,討論-檢查方法評價,CT:是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首選的影像檢查軟組織窗顯示竇腔內(nèi)條片狀沿竇壁走行的高密度是變應 性真菌性鼻竇炎的特征性表現(xiàn)骨窗顯示竇壁骨質(zhì)的硬化、變薄吸收很有意義增強 CT 易將病灶本身的高密度影誤認
9、為增強掃描所致MRI:侵犯鼻外結構時,可作為補充檢查方法 對于明確病變周圍侵犯有一定意義,討論-影像學特征,半組或全組鼻竇發(fā)病,伴有鼻息肉CT:竇腔膨脹,沿竇腔走行的高密度影,骨質(zhì)變形、吸收為主MRI:T1WI低或等信號,T2WI低或無信號,不強化侵犯鄰近結構:眼眶、前顱窩等,討論-治 療,手術:是首選的治療措施 但是復發(fā)率較高目的: 清除鼻竇的變應性粘
10、蛋白及真菌組織,盡 可能保留鼻竇黏膜 切除息肉, 改善鼻竇的通氣和引流,鑒別診斷,與其他三型真菌性鼻竇炎鑒別 發(fā)生于單個竇腔主要與真菌球鑒別腫瘤或瘤樣病變,真菌球,真菌球的MRI表現(xiàn),,由疏松的真菌團塊伴滲出的膿液組成 疏松的真菌團塊在T1WI和T2WI 多呈較低信 號或混雜信號膿液含蛋白豐富,在T1WI多呈高信號,T2WI 多呈低信號 增強:疏松的真菌團塊和滲出的膿
11、液不強化, 增厚的粘膜強化,左上頜竇真菌球,右蝶竇真菌球,,蝶竇真菌球+增強,,,,,,(五)翼腭窩pterygopalatine fossa (PPF) HRCT表現(xiàn),翼腭窩解剖基礎,PPF為上頜骨、蝶骨翼突、硬腭之間的狹長間隙,位置深在,解剖結構復雜PPF借9個通道與頭頸部的腔隙相通,這些部位的病變可沿PPF的通道向與之相聯(lián)系的腔隙蔓延,PPF內(nèi)容物,大體分為前后兩部前部主要為血管成
12、分,即上頜動脈的翼腭窩段,共有7個分支后部主要為神經(jīng)成分,包括上頜神經(jīng)的翼腭窩段和翼腭神經(jīng)節(jié)的節(jié)前和節(jié)后神經(jīng)纖維,翼腭窩及其通道的臨床意義,是頭頸部惡性腫瘤和炎癥沿神經(jīng)周圍間隙蔓延的一條隱匿又重要的轉移途徑,腺樣囊腺癌,鼻咽癌由于神經(jīng)纖維具有抵抗性,可能早期并不出現(xiàn)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對于決定手術和放療范圍尤為重要 CT:骨管擴大和破壞MRI:管道內(nèi)脂肪間隙消失,軟組織腫塊形成,增強后異常強化,PPF通道,,研 究 設 備,GE
13、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掃描儀 AW 4.2工作站,掃描基線:與硬腭平行 掃描范圍:自額竇上緣至上頜骨牙槽突下緣 掃描參數(shù): 掃描層厚 0.625 cm 螺距 0.562 FOV 18cmX18cm 矩陣 512X512 骨算法成像 W/C 2000/200Hu,掃描方法,重建方法—MPR,,,,,,,,圓 孔,走行上頜神經(jīng)和動脈,,斜行向上,斜行向下,接近平行,
14、斜矢狀面:圓孔單側走行,呈外八字,呈內(nèi)八字,橫斷面:雙側圓孔走行,,,冠狀面:與蝶竇外下壁關系,未突入蝶竇內(nèi),小于1 /2的管壁突入蝶竇內(nèi),2/3的管壁突入蝶竇內(nèi),翼 管,走行翼管神經(jīng)和血管-PPF-蝶腭孔-鼻腔翼管神經(jīng)由巖淺大神經(jīng)+來自頸內(nèi)動脈周圍的的交感神經(jīng)+巖深神經(jīng)(舌咽神經(jīng))其中的副交感成分是支配鼻腔、鼻咽部粘 膜和淚腺的主要植物神經(jīng),斜矢狀面 . .翼管單側走行,斜行向下,斜行向上,走行彎曲,走行
15、平行 上壁局限性隆起,,外八字,平行,橫斷面:雙側翼管走行,,,突入蝶竇腔內(nèi),冠狀面:翼管與蝶竇下壁關系,騎跨于蝶竇下壁,位于蝶骨骨質(zhì)內(nèi),蝶 腭 孔,內(nèi)走行蝶腭動脈和神經(jīng),蝶 腭 孔,腭 大 小 管,腭鞘管和犁鞘管,又稱為腭鞘溝管和犁鞘溝管 PPF通向鼻咽頂壁的兩條細小通道 腭鞘管位于犁鞘管的外下側,腭鞘管,解剖:由腭骨的蝶突和蝶骨鞘突圍成, 下壁常常缺失 成分:上頜動脈咽支和
16、翼腭神經(jīng)節(jié)的分支 臨床意義:鼻出血; 鼻咽癌的轉移途徑,鼻咽頂壁冠狀面 腭鞘管左側管壁不完整;右側管壁完整,橫斷面 腭鞘管自前外向后內(nèi)走行,腭 鞘 管 觀 測 結 果,60例,120側均顯示 69側管壁不完整,57% 51側管壁完整,43% 最大徑:0.88 ± 0.04 mm,解剖:為內(nèi)側犁鞘溝自起始處或向后走行分出 蝶骨翼狀突鞘突和犁骨翼的側面圍
17、成 成分:幾百微米的動脈和神經(jīng) 觀測結果:僅將管壁完整者定義為顯示 臨床意義: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犁鞘管,腭鞘管位于犁鞘管外下側,關系恒定。翼管位于二者外側,但上下關系因蝶竇氣化不同而變化,鼻咽頂壁橫斷面,鼻咽頂壁冠狀面,犁 鞘 管 觀 測 結 果,冠狀面 60例,120側中,將管壁完整者記做顯示 68側未顯示,57% 52側顯示,43% 管腔最大徑:在管壁完整例數(shù)中測量,鼻咽癌轉移沿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
- 28例變應性鼻竇炎臨床病理分析
- 鼻息肉、變應性鼻炎、鼻竇炎、萎縮性鼻炎
- 變應性因素對慢性鼻鼻竇炎影響的研究.pdf
- 兔模型細菌性鼻—鼻竇炎與真菌性鼻—鼻竇炎骨質(zhì)重塑的對比性研究.pdf
- 鼻竇炎影像診斷
- 非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與慢性鼻-鼻竇炎局部骨質(zhì)的對比研究.pdf
- 耳鼻喉鼻出血、鼻中隔疾病、真菌性鼻竇炎
- 60例Ⅱ型鼻竇炎患者中變應性因素的臨床研究.pdf
- 慢性鼻-鼻竇炎術后療效及變應性因素對其影響.pdf
- 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竇炎的CT特征及其診斷意義.pdf
- 真菌性鼻-鼻竇炎鼻腔鼻竇微環(huán)境菌群分布的分析.pdf
- 非侵襲型真菌性鼻-鼻竇炎臨床診治分析.pdf
- 真菌性鼻竇炎術后五黃液灌洗的干預研究.pdf
- 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24例.pdf
- 真菌球型鼻竇炎臨床分析與真菌在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發(fā)病中的作用.pdf
- 慢性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的概念、早期診斷和治療探討.pdf
- 鼻炎鼻竇炎
- 慢性鼻竇炎
- 鼻竇炎的護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