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分類號密級單位代碼10114學號200930564有無自殺意念重性抑郁障礙患者沖動性人格及認知功能的研究研究2012年4月8同飛、\山西醫(yī)科人學碩。二學位論文。一目錄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Ⅳ▲上刖正文3對象與方法3結果5討論11結論14參考文獻15附錄17量表17綜述23『F文23參考文獻26個人簡介28致謝29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36
大小: 1.2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自2002年11月中旬開始,廣東省出現(xiàn)一種新的呼吸系統(tǒng)傳染病,其發(fā)病迅速,致病性強,傳播快,愈后差,危害嚴重。該病迅速在香港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流行,并引起各國政府和科研人員的高度關注。2003年4月16日,WHO正式確認SARS的病原體為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并將其命名為SARS相關冠狀病毒SARSCOV。目前對于SARS病原、診斷、治療等方面的研究均已取得一定進展,但能否最終控制SARS的流行取決于是否能開發(fā)出有效的疫苗和藥物,而這一工作的基礎是可靠的SARSCOV動物模型。猴類與人類都屬于靈長類,在進化程度上與人類相似,猴類許多生物學特性與人類極為相似。在一些人類疾病的研究中猴類是較為理想的動物模型。我們根據(jù)現(xiàn)有條件,選擇了2種靈長類動物,即恒河猴和食蟹猴進行了SARS病毒感染靈長類動物,建立靈長類動物SARS模型的嘗試。經(jīng)過多種病毒攻擊途徑的摸索,我們選擇了經(jīng)鼻吸入感染SARS病毒方法制作SARS感染的模型。病毒分離、RTPCR等實驗證實了病毒在動物體內的復制;體液免疫實驗和細胞免疫實驗證實了病毒能誘導機體產(chǎn)生免疫學反應。系列病理改變主要表現(xiàn)為早期肺組織可見間質性肺炎,肺水腫、結構破壞、出血,巨噬細胞浸潤;后期出現(xiàn)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及再生、肺泡內透明膜形成、小血管壁玻璃樣變、肺組織纖維化及肺氣腫形成、肺泡網(wǎng)狀纖維和彈力纖維破壞并增生等。這些病理改變均和SARS患者相似。本文著重從病理學方面闡述SARS病毒感染這2種靈長類動物的系列病理學改變。恒河猴SARS模型的建立,為進一步研究該病毒的病原特性、發(fā)病機理、藥物篩選、疫苗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68
大?。?6.95(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79
大?。?1.8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WHO1999年統(tǒng)計表明,全球目前約有17億人感染HCV,約占全球人口的3%。據(jù)估計,每年新增HCV感染人數(shù)約為300~400萬。丙型肝炎最大的特點是高度慢性化,慢性化率為50%~85%。一部分HCV慢性感染者可演化成肝硬化、肝癌等終末期肝病。丙型肝炎病毒高度變異的特性給疫苗的研制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由于HCV核蛋白相對保守,不同型和亞型的HCV株之間有共同的體液和細胞免疫抗原位點,長期以來作為HCV疫苗的備選抗原一直是研究熱點。研究發(fā)現(xiàn),HCV核蛋白可以誘導CTL反應及ADCC,但完整的核蛋白在體外表達水平低,用完整的核蛋白基因進行DNA免疫不能誘導小鼠產(chǎn)生高水平的CTL反應。研究者應用多種策略對核蛋白DNA疫苗進行優(yōu)化,但仍未達到理想效果。核蛋白DNA疫苗在細胞內表達量不足和核蛋白本身對免疫功能的抑制可能是影響核蛋白特異性免疫的兩個重要因素。我室曾通過對核蛋白自身進行改造研究,發(fā)現(xiàn)核蛋白羧基末端20位氨基酸缺失能提高其真核表達水平,第60~80位氨基酸缺失可明顯提高DNA免疫后核蛋白特異性淋巴細胞增殖反應和CTL反應。為了進一步證實羧基末端20位氨基酸以及第60~80位氨基酸缺失突變對核蛋白DNA免疫的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機制,本實驗構建了3種不同缺失突變的核蛋白和完整核蛋白的原核表達載體并在大腸桿菌中進行了表達。方法用PCR方法擴增1B型HCV核蛋白的全長及3種不同缺失突變的基因片段,對應氨基酸分別為C5731191AA、C510159AA81191AA、C5071169AA、C444159AA81169AA。將其克隆到高效表達載體PRSETA中構建成重組質粒PRSETC573、PRSETC510、PRSETC507、PRSETC444,轉化大腸桿菌BL21DE3PLYSS。IPTG誘導表達6HIS融合蛋白,表達產(chǎn)物經(jīng)SDSPAGE及WESTERNBLOT檢測和鑒定。結果與結論經(jīng)酶切鑒定及測序證實全長及3種不同缺失突變的核蛋白基因的原核表達載體構建正確。經(jīng)SDSPAGE及WESTERNBLOT顯示在相對分子量大小分別約為21KD、19KD、19KD、165KD處出現(xiàn)融合蛋白表達條帶,與預期分子量大小相符,證實了目的蛋白得到表達。融合蛋白的表達量約占菌體總蛋白的20%。全長及3種不同缺失突變的核蛋白在大腸桿菌中得到成功表達。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8
大小: 1.26(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戊型肝炎HEPATITIS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引起的急性自限性疾病其臨床特征為通常表現(xiàn)是發(fā)熱、全身疲乏、食欲不振、厭油膩、惡心嘔吐、尿色深黃如濃茶、眼睛和皮膚發(fā)黃肝功能檢查出現(xiàn)轉氨酶迅速升高到幾百甚至幾千單位黃疸較常見并可持續(xù)一周在亞洲、非洲和美洲等發(fā)展中國家人群中發(fā)生比較普遍在一些地區(qū)可占到急性病毒性肝炎的50﹪是導致發(fā)病和病死的重要因素尤其對孕婦可造成有20﹪的病死率對人類健康具有嚴重危害性HEV是一種無包膜的正義單鏈RNA病毒目前歸于嵌杯病毒科直徑為2732NM基因組全長大約為75KB具有3個互相重疊的開放閱讀框架即F1、F2和F3并且5一端有27個核苷酸的非編碼區(qū)3一端為非結構區(qū)F1長約5KB它主要編碼與HEV復制相關的非結構蛋白F2長約2KB編碼病毒衣殼蛋白為主要的結構基因編碼區(qū)F3含有369個核苷酸編碼產(chǎn)物為磷蛋白與細胞的支架及HEV特異性免疫活性有關不同地區(qū)來源的HEV基因序列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同一地區(qū)來源的HEV的基因序列保持相對穩(wěn)定隨著HEV不斷被分離克隆和鑒定根據(jù)各毒株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的大小以及系統(tǒng)進化樹的分析全球的HEV至少有8個基因型中國主要為1和4型而且散發(fā)性戊型肝炎中以4型為主在發(fā)展中國家主要引起病毒性肝炎的戊型肝炎病毒HEV已經(jīng)在北美和亞洲豬體內檢測出關于是否能在人畜之間傳播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心該研究對黑龍江省一株豬糞便中的HEV的部分特性進行研究根據(jù)已知序列設計了5組兼并引物采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檢測豬糞便中的HEVRNA分段的將PCR陽性產(chǎn)物的F2片斷基因進行了克隆測序并與已知入的HEV和豬的HEV進行了序列比較分析結果該株序列F2區(qū)與已知人的1234型HEVF2區(qū)的同源率為596﹪、568﹪、596﹪、744﹪與美國豬和日本豬的HEV的同源率只用有577﹪說明該株豬源的HEV與中國人戊型肝炎病毒基因4型的關系比較近但是有著較高的基因異質性是一株比較獨特的HEV株綜上所述該實驗對黑龍江省一株豬源的HEV病毒的部分特性進行研究并對其F2區(qū)基因進行了克隆比較分析對于更好地了解HEV變異性和流行病學特征有重要意義同時可以為尋找HEV共同抗原和通用性PCR引物研制更加敏感、特異的HEV診斷試劑盒研制行之有效的HEV基因工程疫苗及為HEV感染的預防和臨床治療提供資料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45
大?。?1.2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研究背景甲型H1N1流感自2009年3、4月份在墨西哥爆發(fā)以來,已席卷全球160多個國家,出現(xiàn)了跨國、跨洲傳播,造成巨大的人類傷害。甲型H1N1流感目前在全球范圍內仍處于蔓延階段,新增病例源源不斷地出現(xiàn),感染范圍進一步擴大。伴隨著疫情快速變化,各國防治策略和措施也在不斷調整,而策略調整的及時性、有效性直接關乎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效果。農(nóng)村防控力量薄弱,衛(wèi)生條件差,衛(wèi)生服務和保障設施嚴重不足,診治手段簡陋,存在農(nóng)村居民看不起病或對疾病認識不足,一旦發(fā)生傳染病的流行,后果不堪設想。研究目的本研究通過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樣本,了解東營農(nóng)村居民對甲型H1N1流感的認知途徑、認知情況以及對甲型H1N1流感疫情和患者的態(tài)度,分析影響農(nóng)村居民對甲型H1N1流感認知情況的相關因素,為今后政府制定疾病預防控制策略及針對性健康教育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研究方法本次對東營市三縣農(nóng)村居民進行抽樣調查。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選取樣本,調查樣本涉及東營市3縣(廣饒縣、墾利縣、利津縣)、9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36個行政村。家庭健康詢問調查最終的抽樣單位是戶,在每個樣本村(居委會)中隨機抽取60戶,約2200戶。農(nóng)村家庭隨機抽取。東營市衛(wèi)生服務調查由東營市衛(wèi)生局統(tǒng)一組織,山東大學社會醫(yī)學與衛(wèi)生管理研究所具體負責技術設計、現(xiàn)場調查、質量控制等工作,各縣衛(wèi)生局負責本縣衛(wèi)生服務調查的領導協(xié)調、組織實施等工作。將原始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編碼整理后,全部輸入計算機,用ACCESS建立數(shù)據(jù)庫,運用SPSS、SAS等統(tǒng)計軟件。首先對資料進行一般性的統(tǒng)計描述分析,然后用T檢驗、X2檢驗、線性相關分析和LOGISTIC回歸分析,客觀進行有關對甲流認知影響因素的相關分析。研究結果甲型流感知曉途徑通過電視或收音機來了解甲流的比例占928%,54%的人不清楚甲流的傳播途徑,有77%的人不清楚甲流的潛伏期,有372%的人不清楚甲流的典型癥狀,有449%的人不清楚有關甲流的自我預防措施。813%的調查對象在出現(xiàn)疑似癥狀后都傾向于及時就醫(yī),715%認為甲流是可以治愈的,791%的人認為自己感染甲流的可能性很低,只有51%的人是關注甲流疫情及防護知識的,在知道周圍人患上甲流后,681%的人會將其患病情況告訴其他人,大部分人會鼓勵對方及時治療。在影響人們對甲流認知的眾多因素里面,文化程度、職業(yè)、年齡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他們都對人們對于甲流傳播途徑、嚴重程度、潛伏期、甲流能否治愈、會否流行的認知有影響,并影響人們認為自己感染可能性、是否關注甲流疫情及宣傳知識、甲流是否會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知道周圍人感染后將患病情況告訴別人。家庭實際收入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實際收入能夠影響人們了解甲流的途徑,有關甲流能否治愈、嚴重程度、是否會發(fā)生嚴重疫情的認知,是否關注甲流疫情及防護宣傳知識,是否會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及出現(xiàn)疑似癥狀后的可能行為。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是否關注有關衛(wèi)生知識的宣傳教育。否關注有關衛(wèi)生知識的宣傳教育可以影響人們了解甲流的途徑,對是否會發(fā)生嚴重疫情、自己感染甲流可能性的認知,是否關注甲流疫情及防護宣傳知識,出現(xiàn)疑似癥狀后的可能行為及在知道周圍患甲流后的態(tài)度。是否參加商業(yè)醫(yī)療保險、是否被政府有關部門列為本地的貧困戶或低保戶對人們有關甲流的認知不產(chǎn)生影響。政策建議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加強健康教育;政府可適當增加在農(nóng)村有關甲型H1N1流感的宣傳、服務投入;今后制定更加適合農(nóng)村的宣傳策略;更加關注重點人群;重視人際溝通的作用;加強農(nóng)村基層獸醫(yī)站、村衛(wèi)生室和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的建設,加強對基層醫(yī)護人員甲型H1N1流感知識的培訓,以便為農(nóng)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咨詢服務與治療服務;提高農(nóng)村居民應對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心理承受力。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79
大?。?2.77(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70
大?。?13.5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目的建立轉染高效可調控的攜帶肝生長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HGF為目的基因的重組桿狀病毒VACRTTA2SPTIGHTHGF并探尋其在轉染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MSCS后的DOX誘導濃度、轉染后細胞形態(tài)和增殖速率的變化。方法采用全骨髓培養(yǎng)法培養(yǎng)兔BMMSCS基因工程方法構建重組桿狀病毒VACRTTA2SPTIGHTHGF隨后轉染BMMSCS用ELISA和WESTERNBLOT檢測不同濃度強力霉素DOXYCYCLINEDOX誘導體外培養(yǎng)的兔BMMSCS分泌的HGF的濃度MTT方法檢測轉染后BMMSCS的增殖變化。結果成功獲得兔BMMSCS第5代細胞成功構建了高效可調控重組桿狀病毒載體VACRTTA2SPTIGHTHGF并且成功轉染兔BMMSCS用系列濃度DOX誘導時ELISA和WESTERNBLOT均檢測到BMMSCS中HGF的表達有DOX誘導劑量依賴關系并且連續(xù)7天持續(xù)表達且實驗組的HGF的表達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結論成功構建一次性轉染、高效可調控的重組桿狀病毒VACRTTA2SPTIGHTHGF并且實現(xiàn)對HGF表達的調控當強力霉素誘導濃度為1UGML時為其體外最佳誘導濃度并證實HGF可促進BMMSCS的增殖轉染后BMMSCS的細胞形態(tài)沒有明顯改變。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39
大小: 2.36(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37
大?。?0.9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漢坦病毒是負鏈RNA病毒,基因組RNA分為三個節(jié)段L、M和S。調控漢坦病毒轉錄、復制以及包裝的信息被認為存在于病毒的非編碼區(qū)(NONCODINGREGIONS,NCR)部分,由于5’和3’末端堿基有部分反向互補,所以通常由氫鍵形成“鍋柄狀”雙鏈結構,呈現(xiàn)為環(huán)狀RNA,提供和病毒多聚酶相互作用的功能性啟動子區(qū)。和同一家族的其它負鏈RNA病毒一樣,多聚酶催化轉錄和復制的模板是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S,RNP),包括全長RNA片段、核蛋白和病毒多聚酶的復合體。我們將報告基因綠色熒光蛋白(GFP)分別嵌入到漢坦病毒A9和L99株的L、M和S節(jié)段的5’和3’末端的非編碼區(qū)的互補序列之間,再分別將這3個嵌合的CDNA反向克隆到具有RNA聚合酶I的啟動子和終止子的載體PHH21中。將此3個質粒分別轉染VEROE6細胞,A9(L99)病毒輔助感染,觀察GFP表達量的差別,以了解漢坦病毒啟動子序列的特征以及3個節(jié)段的5’和3’末端非編碼區(qū)分別對于蛋白表達的調控作用。結果發(fā)現(xiàn)3個片段的NCRS均可以啟動微復制子的轉錄和復制;GFP在不同NCRS中的表達量不同嵌入M片段的5’端和3’端非編碼區(qū)的GFP的表達量高于嵌入L片段的5’端和3’端非編碼區(qū)的GFP的表達量,而后者又高于嵌入S片段的5’端和3’端非編碼區(qū)的GFP的表達量。報告基因的表達并非僅特異性的與復制和轉錄有關,雖然這兩個過程都可以影響報告基因MRNA的量。為了更好的反映微復制子中非編碼區(qū)對復制和轉錄的調控能力,除去翻譯過程對報告基因表達量的影響,比如MRNA的穩(wěn)定性等,我們同時應用了定量PCR的方法來檢測細胞中GFPMRNA的含量。結果發(fā)現(xiàn)3個節(jié)段報告基因的MRNA量有所不同,MLS,與GFP表達量的檢測結果類似。該研究結果表明,漢坦病毒3個片段非編碼區(qū)的啟動子強度從M、L、S依次遞減。M片段非編碼區(qū)的調控能力最強,為我們接下來選擇M片段非編碼區(qū)連接GFP建立漢坦病毒指示細胞系奠定了基礎。漢坦病毒RNA在基因片段的3’和5’術端都是高度保守的。每一個基因片段的3’端均為AUCAUCAUCUG,并與5’端反向互補?;虻?’和5’端形成穩(wěn)定的鍋柄狀(PANHLE)結構,可以在電子顯微鏡下觀測證實,這種鍋柄狀結構也是布尼亞病毒科的一個重要標志。漢坦病毒鍋柄狀結構被認為在病毒的復制、轉錄和包裝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經(jīng)證實漢坦病毒屬的辛諾柏病毒、安第斯、普馬拉及首爾病毒的核蛋白可以形成三聚體結構,并且可以特異性的識別它們病毒基因組的這種鍋柄狀結構,具有種屬內的特異性和親和力。在病毒復制的起始階段,核蛋白三聚體和鍋柄狀結構的相互作用可以幫助病毒的多聚酶識別和結合病毒RNA分子,而RDRP和核蛋白是病毒基因組復制所必需的,這些已經(jīng)在體外和體內實驗中得到證實。漢坦病毒一般不引起可見的細胞病變,只有在低PH值的培養(yǎng)基中可能出現(xiàn)細胞融合現(xiàn)象,這使得傳統(tǒng)的細胞病變(CYTOPATHICEFFECTS,CPE)的方法不能被廣泛的使用。漢坦病毒在細胞內生長緩慢,一般需7~14D病毒滴度才達高峰,通常需采用免疫學方法進行鑒定,存在耗時長,工作量大和靈敏度低等問題。由于漢坦病毒存在較高的序列變異,RTPCR需要相對高的技能和設備條件,而且不能檢測病毒感染的情況,基于RTPCR的方法也因此未能得到大規(guī)模的推廣。目前,基于激活泡沫樣病毒(FVS)的LXR(LONGTERMINALREPEATS。LTR)的指示細胞系的方法已經(jīng)建立。病毒的滴度可以通過檢測LTR下游的報告基因的表達來檢測。報告基因主要包括Β半乳糖苷酶(ΒGAL),螢火蟲熒光素酶(LUC)和綠色熒光蛋白(GFP)基因等。來自于海洋生物維多利亞水母的GFP作為報告基因具有不需任何底物標記、熒光性質穩(wěn)定、對細胞無毒性、可行活細胞觀察等優(yōu)點,既直觀易用,又可定量檢測,直接將基因表達的時間和空間聯(lián)系起來。在這些報告基因中,檢測GFP是最簡單的,因為它不需要酶作用或固定細胞,這種指示細胞系已經(jīng)成功的應用于牛及人泡沫樣病毒等的檢測。目前預防漢坦病毒感染的疫苗主要是乳鼠腦純化疫苗和地鼠沙鼠腎細胞疫苗。但以腦組織及原代細胞作為疫苗生產(chǎn)基質來源復雜,不利于生產(chǎn)和質量控制,并且需要采取注射途徑,不容易被接受。漢坦病毒主要通過其宿主動物排泄物及分泌物經(jīng)消化道傳播或以氣溶膠形式經(jīng)呼吸道等途徑傳播,根據(jù)疫苗設計中的“原位免疫設計原則”,通過粘膜疫苗進行免疫是合乎邏輯的。粘膜疫苗可以減少疫苗的劑量,降低成本,應用方便,是很有前途新型實用疫苗。粘膜免疫避免了注射引起的強烈應繳,更易被接受;避免了由于注射免疫引起血源性傳播疾病;安全易行,省時省力;可以同時誘導粘膜和全身免疫應答,是一種全面而系統(tǒng)的免疫方法。對粘膜免疫的途徑的研究發(fā)現(xiàn),滴鼻免疫可以直接將抗原呈遞到其攝取部位,更早和更強的誘發(fā)粘膜免疫反應,比經(jīng)消化道免疫需要更少的抗原,效率更高。滴鼻免疫除可以誘發(fā)粘膜免疫反應外,還可以誘發(fā)T、B細胞免疫,并且相對于口服疫苗來說,更少導致免疫耐受?;诘伪敲庖呔哂猩鲜鰞?yōu)點,我們在本研究中選擇滴鼻免疫途徑。多數(shù)疫苗在通過粘膜途徑進行接種時不能誘使機體產(chǎn)生免疫反應,需要輔以免疫佐劑。大腸桿菌不耐熱腸毒素(LT)來自于產(chǎn)毒大腸桿菌,具較強的黏膜佐劑效應。LT和霍亂毒素(CT)的結構有80%的同源性,均由一個A亞單位和一個五聚體B亞單位構成。五個B亞單位聚合形成中空的面包圈樣結構,中心與A亞單位非共價鍵結合。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其B亞單位(BSUBMITOFHEATLABILEENTEROTOXIN,LTB)的功能是通過其上的神經(jīng)節(jié)苷脂(GANGLIOSIDE,GM1)結合受體而使全毒素黏附于真核細胞上,是無毒的,但仍然具有很強的粘膜佐劑活性,是比較理想的粘膜佐劑之選。LTB分子量為128KD左右,天然狀態(tài)下為五聚體形式存在,其在細胞質中合成后在信號肽作用下分泌到周質腔中形成五聚體并與相應A亞單位組成完整的大腸桿菌不耐熱腸毒素(LT),由于LTB分子量較小,所以在體外較難表達。本研究模擬LTB天然合成途徑,采用PET22B原核表達載體進行分泌表達,為了便于下游純化和應用,采用無毒的乳糖代替IPTG誘導LTB表達。發(fā)現(xiàn)采用工作濃度為10GL的乳糖額外誘導培養(yǎng)6H,目的蛋白可占菌體總量的30%。之后采用NI2親和層析純化,最終在體外成功獲得純化的LTB,神經(jīng)節(jié)甘酯(GM1)結合實驗表明所獲得的LTB具有較好的生物活性。PET22B()原核表達載體是NOVAGEN公司PET表達系統(tǒng)中的一員,目的基因通過基因克隆技術插入到PET表達載體中,并受T7轉錄及翻譯調控序列控制,T7啟動子是目前原核表達中最強的啟動子,表達效率非常高,本研究所表達的RLTB可占菌體總蛋白的30%,1L菌液發(fā)酵最終可得9MG純化RLTB蛋白,足夠用于后續(xù)的佐劑生產(chǎn)。T7啟動子的調控遵循乳糖操作子原理,可以采用乳糖作為誘導劑,乳糖價格低廉,并且無毒安全,所以在后期的疫苗試生產(chǎn)中具有重要意義。選取68周齡C57BL6雌性小鼠,隨機分成4組,每組6只,陽性對照組為滅活病毒和鋁劑配伍的皮下注射;陰性對照組有單獨用滅活漢坦病毒滴鼻組和PBS滴鼻對照組。免疫時間次數(shù)為常規(guī)免疫,即免疫3次。分別在0,14天,28天,其中在第35,7,14,35天尾靜脈取血分離血清;PBS沖洗陰道獲陰道沖洗液。結果發(fā)現(xiàn),以RLTB為佐劑的滅活漢坦病毒滴鼻免疫組產(chǎn)生了抗?jié)h坦病毒的體液免疫和粘膜免疫應答,而單獨用滅活漢坦病毒滴鼻未能產(chǎn)生有效的抗?jié)h坦病毒核蛋白抗體水平。該結果提示以RLTB為佐劑經(jīng)鼻粘膜免疫途徑可以誘導小鼠產(chǎn)生針對漢坦病毒的特異性體液免疫和粘膜免疫應答,研究漢坦病毒的粘膜免疫疫苗是可行的。總之,本研究通過構建以GFP為報告基因的微復制子,對GFP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漢坦病毒非編碼區(qū)S、M和L片段均能調控GFP表達,三個片段非編碼區(qū)啟動子調控能力有差別,為MLS。漢坦病毒的核蛋白可以形成三聚體結構,并且可以特異性的識別它們病毒基因組的這種鍋柄狀結構,具有種屬內的特異性和親和力?;谝陨涎芯?,我們成功建立了以GFP為報告基因的漢坦病毒指示細胞系,該細胞系在無漢坦病毒感染時GFP不表達,可以特異性的識別漢坦病毒,并且可以隨時動態(tài)觀察。利用該指示細胞系檢測漢坦病毒比傳統(tǒng)的免疫學方法更加簡便、快捷。本研究還采用無毒的乳糖代替IPTG誘導LTB原核表達,成功制備了大腸桿菌不耐熱腸毒素B亞單位,并和滅活漢坦病毒配伍,滴鼻免疫小鼠,發(fā)現(xiàn)以RLTB為佐劑的滅活漢坦病毒滴鼻免疫組產(chǎn)生了較強的抗?jié)h坦病毒核蛋白的體液免疫和粘膜免疫應答,為漢坦病毒粘膜疫苗的研究提供了依據(jù)。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72
大?。?12.17(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76
大?。?3.63(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3
大?。?4.1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2009年春夏之際,全球范圍內暴發(fā)流行了一株由經(jīng)典豬流感病毒和歐亞系禽樣豬流感病毒重配后而形成的新型甲型流感病毒,即2009年H1N1甲型流感病毒。為了控制2009年H1N1甲型流感病毒的傳播,以及減輕臨床癥狀和降低病死率,各國家和地區(qū)分別大規(guī)模地在高危易感人群中接種了疫苗。但是同一時期內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均存在人際間流行著的H1N1和H3N2等普通季節(jié)性流感病毒,還有能夠感染人且可能會在人際間擴散傳播的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這些病毒株同樣地威脅著公眾的健康。當人群普遍暴露過2009年H1N1甲型流感病毒以后,會對宿主體內針對于那些抗原性相異的甲型流感病毒的體液免疫反應造成怎樣的影響便成了人們所關心的一個問題。我們使用流感假病毒方法分析了23名2009年H1N1甲型流感病毒疫苗受試者體內針對其它甲型流感病毒株中和抗體反應的變化。我們發(fā)現(xiàn)單針的無佐劑、滅活裂解型2009年H1N1甲型流感病毒疫苗不僅可以誘導針對自身抗原的同源中和反應,而且可以增強能夠交叉識別H1N1、H3N2等季節(jié)性流感病毒以及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的中和反應。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在疫苗受試者的基線血清中已經(jīng)存在了可以抑制2009年H1N1甲型流感病毒的中和抗體活性。2009年H1N1甲型流感病毒疫苗在誘導阻礙自身血凝素致紅血球凝集的抗體的同時,也增強了可以交叉中和其它病毒株的抗體水平。當我們從具有較高交叉反應活性的血清標本中去除掉免疫球蛋白G以后,其中所含有的交叉中和活性幾乎完全消失。相反,2009年H1N1甲型流感病毒疫苗并不能在沒有感染過流感病毒的小鼠體內誘導出這些可以交叉識別其它病毒株的中和抗體。我們的數(shù)據(jù)提示2009年H1N1甲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蛋白中存在著可以誘發(fā)交叉中和抗體的表位。既往多次暴露流感病毒在宿主體內已經(jīng)預先形成了微量的具有交叉識別多種亞型甲型流感病毒的記憶型B細胞,通過接種2009年H1N1甲型流感病毒疫苗可以再次活化這些具有交叉識別能力的記憶型B細胞。不論是通過接種了疫苗,還是感染過病毒,暴露過2009年H1N1甲型流感病毒之后會改變宿主免疫系統(tǒng)對其它流感病毒株的免疫記憶的強度和格局。這些發(fā)現(xiàn)有助于了解感染流感病毒或是接種流感病毒疫苗后,宿主針對流感病毒的免疫記憶的進化過程。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57
大?。?2.0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重組腺病毒ADRIL10轉導骨髓基質細胞對膿毒癥保護作用的研究(二)重組腺病毒ADRIL10質粒的構建姓名唐冰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外科學指導教師朱家源20050520重組腺病毒ADRLL10質粒的構建性增加、血液動力學紊亂、微循環(huán)血栓、組織缺血甚至是多器官功能障礙,最終導致死亡【2J。目前研究認為,細胞因子在膿毒癥的致病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SIRS和代償性抗炎反應綜合征CARS是膿毒癥的重要病理生理變化,膿毒癥早期全身炎癥反應是炎性細胞因子尤其是腫瘤壞死因子ATNFN、白細胞介素6IL一6、白細胞介素1IL1以及Y干擾素IFNY作用的結果【3J。因此在膿毒癥發(fā)生早期即增加IL一10等抗炎介質,而下調致炎性細胞因子的水平,使得致炎細胞因子和抗炎細胞因子保持平衡,將對膿毒癥、多器官功能障礙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目前膿毒癥仍無確切有效的方法。傳統(tǒng)治療包括抗生素治療和免疫調節(jié)治療抗內毒素抗體、抗TNFA抗體、IL一1受體拮抗劑、磷脂酶A2拮抗劑、PAF拮抗劑、抗氧化劑、凝血酶抑制劑、粒單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這些治療僅限于某種因子或藥物可部分降低TNFA水平,未完全從膿毒癥發(fā)生機制來提供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即未真J下找到下調膿毒癥中致死效應細胞因子水平的方法。雖然實驗動物中取得一定效果,但在病人中未能提高治愈率及生存率【45。近年來IL一10受到廣泛關注,被認為是體內最重要的抗炎細胞因子。IL一10具有很強的抗炎及免疫抑制活性,它能抑制IL2、IFNY及促炎因子的產(chǎn)生和釋放可減少免疫受體MHCII的表面表達;能抑制人的TH2細胞,導致細胞增生和細胞因子的產(chǎn)生減少;還能夠上調ILL受體拮抗劑ILLRA及可溶性TNF受體STNFR【6J。在膿毒癥動物模型中,IL10明顯抑制TNFⅡ及巨噬細胞炎性蛋白2MIP2的表達,對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重組IL10的生物半衰期較短,必須持續(xù)給予重組IL10才能維持較高的濃度。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迅猛發(fā)展,基因治療這門新興領域正在形成。細胞因子基因治療是當今最為熱門的基因治療技術之一,它是將細胞因子基因作為目的基因導入細胞,使其在宿主體內或某一局部持續(xù)性產(chǎn)生、分泌一定量的細胞因子而達到治療目的的新型治療方法。該種基因技術填補了外源性細胞因子體內生物半衰期短、需要連續(xù)大劑量用藥、很難保持穩(wěn)定的血藥濃度等缺點。本實驗擬構建鼠IL一10腺病毒載體的重組質粒,轉染骨髓基質細胞,使宿主體內能持續(xù)產(chǎn)生一定量的IL10,維持較高的、有效的血藥濃度,上調IL10的表達,下調TNFA的水平,從而達到對膿毒癥的保護作用。國外已有資料顯示,TAKAKUWA【7】報道采用II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62
大?。?2.13(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81
大小: 4.1(MB)
子文件數(shù):